#作者艺术简介
杨德辉男1947、3生满族、辽宁省盖州市归州镇仰山村人。归州镇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退休。字:道明、号:懿行、笔名:品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营口市老年诗社付社长,营口市老年书画会会员,大石桥市作家学会会员,大石桥市书法家学会会员,大石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
2006、12、12诗词作品《临江仙·校园抒情》获盖州市校园诗词大赛二等奖。
2011、7诗词作品[越调]凭栏人·抗美援朝纪念塔,获第二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名家邀请赛一等奖。
2011、8诗词作品《梅花》获首届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一等奖。
2011、9诗词作品《浪淘沙·幽兰》获第三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奖赛二等奖。
2012、4诗词作品《辽河风光》获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奖赛一等奖。
20
12、7诗词作品《观潮》获第十届中华颂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金奖。2013、11诗词作品《辽河冬韵》获炎黄杯国际诗书画印大赛银奖。
2016、8诗词作品《白沙湾抒情》荣获第十二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赛精英奖,授予天籁之音·德艺双馨中华诗词家。
2016、9诗词作品《水调歌头·三上井冈山》获江山颂全国诗书画印大赛一等奖。
2016、10诗词作品《金牛山怀古》获第二届全国诗词名家神州行特等奖。
2016、10诗词作品《沁园春·白沙湾》入选(2015-2016)中华诗人年鍳。
2016、11诗词作品《沁园春·望儿山》入选中国时代文艺名家代表作典籍2016年卷,授予2O16全国文艺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7、9诗词作品《镁都赋》荣获喜迎十九大,翰墨颂中华全国书画诗文大赛金奖,并授于中华爱国文学艺术家。
2018、4七律杜鹃作品参加蜀国鹃都杯全国诗词书画作品展评选为二等奖作品。
2018、9书法作品毛泽东颂荣获全国第二届一带一路中华国礼杯书画大赛金奖,并授予一带一路文化使者荣誉称号。
2018、6追忆往事,纪念伟人国礼珍品中国书法骨瓷金奖。
2020、12书法作品在2020年翰墨百家墨池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中,作品获优秀奖。
2022、6、6诗词作品圆梦在中华诗词,重庆诗词学会首届桃花源杯全国诗词大赛中荣获入围奖
2025年2月25日全国两会华夏艺术名家优秀奖
才情纵横,韵墨人生——赞杨先生的艺术三部曲
文/婉琳
在漫漫的时光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才情与不懈的坚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杨先生便是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雅士,他的诗之梦、赋之迷、墨之痴三部曲,宛如三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杨先生的诗之梦,始于营口教育学院中文系函授进修学习期间,吕公眉先生如一位引路人,为他开启了这扇充满诗意的大门。从此,他踏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灵感的火花在岁月里不断迸发。
无论是《五绝•白沙湾抒怀》中“红日出沧海,沙鸥翔碧霄。江山如画里,心驾浪天潮”的豪迈壮阔,还是《临江仙•校园抒怀》里对校园生活与师生情的细腻描绘,都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多年来,他在诗词创作的海洋中不断遨游,斩获众多奖项,作品在各类刊物发表。他的诗,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充满着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的情感,仿佛能引领读者走进他所构建的诗意世界,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
如果说诗是杨先生情感的灵动表达,那么赋便是他探索文学深度与广度的神秘之旅。赋,这一半诗半文的独特文体,宛如一座神秘莫测的迷宫,吸引着杨先生深入探究。经过四年的苦苦钻研,他终于在一本《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找到了开启这扇神秘之门的钥匙。此后,他沉醉于赋的创作,《镁都赋》《营口赋》《金牛山赋》等 186 篇赋文应运而生。他的赋,不仅在形式上遵循对偶押韵的规则,展现出高超的文字艺术,在内容上更是丰富深刻,或赞美家乡的壮丽山河,或歌颂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或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镁都赋》荣获第二届全国诗词名家神州行特等奖,并在《诗词月刋》杂志和《营口日报大石桥板》上刊登,这无疑是对他赋作才华的高度认可。他的赋,就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以优美的文字勾勒出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画面,让读者领略到赋这一古老文体的独特魅力。
而杨先生的墨之痴,则是他艺术生涯中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7 岁时,他秉承家教,开始临习赵体《仇锷墓碑铭》,从此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他持之以恒,不断探索书法的奥秘。他购买大量字帖,每日临书《圣教序》《兰亭序》,拜访书画名家,汲取艺术养分。他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章法、笔法、墨法运用自如,浓淡干湿,墨分五色,达到了成熟的境界。
他的作品不仅悬挂在营口佳元养老服务中心等场所,还在众多书法大赛中屡获殊荣,如纪念、周恩来、彭德怀诞辰 120 周年《唐山骨质陶瓷书法大赛》金奖、《第二届全国一带一路中华国礼杯书法大赛》一等奖等。他的书法,是他情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仿佛在诉说着他的人生故事。
杨先生的这三部曲,诗、赋、书法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他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他用坚持诠释着对艺术的热爱,用热爱激发着创作的动力,用信心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艺术梦想的不懈追求。他的才情与执着,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对艺术追求的道路,激励着更多的人在文学与艺术的领域中勇敢探索,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2025.07.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