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巷全羊宴
路边
沈阳军区副司令宗顺留的弟弟宗顺生告诉我,据《宜兴县商业志·土特产品》记载,杨巷及杨巷附近的养羊杀羊和卖羊肉是出了名的,不仅在宜兴有名,几百年来在苏锡常也一直有名,因为有名,吸引了许多人从业,譬如宗顺生,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便跟着大人学会了杀羊烧羊。技多不压人,这门手艺后来为他赢得了人生第一个精彩。
江苏省六大水库之一的宜兴横山水库,建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没有挖掘机推土机,靠的是肩挑人扛,要说设备,也就是独轮车板车了。工地有来自各乡镇的数万民工,虽然配给的大米高达每天一斤半,外加一毛五分菜金。但因为体力消耗大,根本吃不饱,以致逃兵现象很普遍。宗顺生带领的民工队没有逃兵,那年他刚初中毕业不久,是大队团支部副书记,在民工队里只能算小弟弟。没有逃兵的秘籍是他们天天吃全羊宴,宗顺生说羊肉是个好东西,吃了晚上御寒睡得香,白天冒劲精神好,所以他的队还能超产还能提前完成任务,他的队因此被评为五好民工队,他也因此成了工地上江苏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两名代表之一。
天天吃全羊宴?这也太奢侈了吧,那时干一天才挣几毛钱呀。宗顺生却说吃羊肉不要钱,他说:“那时供销社收购羊副产品,羊皮每张2.8元,羊油每头可熬二三斤每斤0.7元,羊小肠衣每付0.5元,羊骨也能卖2-3角,这样一头羊的副产品能卖6元,而收来的活羊每头只花4.5元,我每天杀两头羊,余下三元钱能打好几斤散装白酒,天天晚上喝得醉生梦死,别人要家里拿粮来,我的队员居然有余粮往家里送,你说谁还肯当逃兵?”
不得了,太厉害了。不过他们吃的还不能算全羊宴,只能算全羊肉。因为他们没有摆成一桌桌的宴席,没有开席仪式,羊肉也不是生蒸的。清代诗人管心咸说吃蒸羊肉是:“烂蒸满盎泛琼酥,辅以姜橙百酱和。”全羊宴不仅吃全羊肉,还有一种气势一种荣耀一种文化在里面。杨巷有十月初一开羊坊的说法,秋谷入库,立冬将近,肉羊也养得膘肥体壮,这时就该办冬事了。冬天最大的事就是开祠堂门,摆祠堂宴,一是祭祖,二是商讨家族大事,杨巷的祠堂宴就摆全羊宴,特别是杨家。届时谁上得了谁上不了,谁坐上桌谁坐下桌,那是有讲究的。一溜烟摆多少桌,可是宗族力量的显示。如果不是吃祠堂酒而摆全羊宴,那肯定有轰动全村的大事,譬如中举、出仕、婚嫁等。
杨巷全羊宴的来历相传还与杨家将有关,当年杨家保宋御辽与萧太后家族激战结下苦海深仇,可萧公主却偏偏爱上了杨四郎,于是两人双双私奔来到了金坛长荡湖边隐居。这在杨家村《杨氏宗谱》里有明确记载,可见萧杨姻缘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但这个“杨”真是杨老令家的四公子吗?据说历史上的老杨只有一个儿子呢。这里仍以相传说事,后来杨家村一支迁徙宜兴杨巷发展,终于开枝散叶聚村成巷,这就是杨巷地名的由来。《光宣宜兴荆溪县新志·卷一·疆域·水》说:“赵宋时杨氏居之为大族,遂名”杨家原籍山西太原,来到江南依然保持了养羊吃羊的习惯。杨巷山牧羊曾经是画家钱松岩故乡早年写生的美好回忆。
杨家好羊带动了地方习俗,羊肉烧制也吸收了江南菜系的丰富多样,终于发展成全羊宴。全羊宴根据全羊不同组织,用爆炒炖焖煨等不同烹饪方法,并用其他蔬果配伍,做出不同的至味菜肴,而且菜名都不带“羊”字。考究的全羊宴用羊还要选取没有去势的经年黑公羊,那肉才香鲜美味。太平天国时期,辅王杨辅清打下宜兴,号召驱除外族清妖,恢复汉家江山,杨巷杨姓响应的较多。后来太平军失败,杨巷杨姓人口锐减,祠堂破败,全羊宴风光不再。但据杨巷全羊宴烧制传承人管贤芳说,后来杨巷全羊肉依然是该地区上流宴会和各家祠堂集体用膳的主菜。抗战时期,杨美亚爷爷杨力耕再燃民族气节,倾家荡产支持新四军,多次杀鸡宰羊招待抗日将士,可惜解放后被强评为恶霸地主含冤去世,直到1983年才平反。
杨巷全羊宴,明清时期与《中国名菜大典》中的藏书全羊宴是齐名江南的。其用羊,均为地道吴羊,即太湖流域平原草地羊,羊皮细腻光滑,羊毛洁白柔软,肉质鲜美。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