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聚首忆军旅 岁月情浓续华章
——铁道兵学院后勤指挥系十六班同学长沙联谊会纪实
铁四师苏长庆
四十四年岁月流转,抹不去军营的记忆;千里奔赴星城相聚,续不完同窗的深情。2023年10月27日至31日,铁道兵学院后勤指挥系(第一期、第四期)十六班的102名同学及军嫂、铁二代,从全国各地奔赴湖南长沙——这片曾承载青春与理想的热土,共赴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约定,在毕业44年后首次重聚母校,再续铁道兵情缘。
忆往昔:军校岁月铸初心
长沙铁道兵学院的红砖墙,镌刻着两代学员的共同记忆。这座坐落于长沙市南区跃进路四十一号的校园,前身是1956年由苏联专家设计的总政治部政治干部学校,1974年由铁道兵接管为军政干部学校,1978年初升格为铁道兵学院,时任院长董超、政委赵工,是铁道兵培养营团级干部的最高学府。
1978年起,两期学员先后踏入这座"花园式校区":错落的楼房气派庄重,2300座的大礼堂曾是长沙之最,参天古木与湖山相映,训练场宽阔、教室明亮、宿舍整洁。第一期66名学员从铁道兵各单位的优秀连排职干部中选拔而来,初为一大队十一班,后编入后勤指挥系十六班;1979年入校的第四期102名学员,与前者共同组成168人的集体。在班政委王金宝、主任孙存玉等老首长的带领下,他们同吃同住、同训同学,攻读汽车管理专业,修习政治理论、军事运输、汽车管理等课程。近两年的淬炼中,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这份情谊,成了岁月里最珍贵的沉淀。
聚今朝:星城重聚话当年
为圆"再回母校"的心愿,吕志成、李大武等热心同学牵头成立联谊会,奔波联络、精心筹备。当阔别44年的身影再次踏入校园,熟悉的训练场、教室、宿舍瞬间唤醒记忆,同学们热泪相拥,齐唱《铁道兵志在四方》,雄壮的歌声穿越时空,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联谊活动中,瞻仰韶山毛主席故居、漫步橘子洲头、参观雷锋纪念馆,让大家在红色印记中重温初心;联谊晚会与文艺演出里,欧立寿老师的殷切嘱托、李大武会长的深情致辞、何水根夫妇的真挚发言,以及贺电中流淌的牵挂,句句叩击心扉。长沙市老年大学艺术团的精彩表演,更让现场掌声雷动,将重逢的喜悦推向高潮。
情未了:薪火相传续荣光
四天的相聚短暂却厚重。从课堂到军营,从青春到白头,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铁道兵志在四方"的赤诚。此次重逢,不仅是对过往的回望,更是对情谊的延续——正如那句"情系橄榄绿,浓浓同学情。星城相聚首,战友谊长青",这份凝结着热血与理想的情谊,将永远在岁月中闪光,激励着每一位老兵,带着军校赋予的担当,继续书写人生的华章。

一九七九年七月,长沙铁道兵学院后勤指挥系(第一期)十六班同学毕业合影留念
第一排:从左往右
1周明玉(班付主任)2孙存玉(班主任)3吴献洪(副政委)4刘希民(副大队长)5谢华(大队长)6马致田(院务部政委)7肖松林(院务部部长)8和平(副院长)9董超(院长)10(兵部首长)11(兵部首长)12张通达(院顾问)13简群(训练部部长)14祝子荣(政治部主任)15罗四秀(训练部副部长)16闫德生(大队政委)17王金保(班政委)18徐从思(文书)
第二排:从左往右
1巩万财2岑荣远3 许广发 4陈国良5王树林6王俊其7巩建轩8任庆连9黎治军10郝平(一组组长)11张国胜(三组组长)12张玉龙13张春林14杜兴海15侯加新16李锡平17尹春华18黄国立19郜瑞祥20石宝明21刘金保
第三排:从左往右
1郭学虎2吕全功3王凤江4赵军5余述明6孙挺林7苏长庆8刘合松(一区队长)9邵长春10莫诚11王彦国12朱建军13程全恩14戴福清15王国华16沈文法17 余朝云18孙存俊19程玉常20张宝明(五组组长)21冯常先22周振金
第四排:从左往右
1车广学2闻振堂3李云山4陶巧生5谢金伦6 张元仁 7刘书久8李黎9陈百岁10曲殿龙(二组组长)11焦毅12胡继革(六组组长)13郑国本14唐世通15王德仁16杨德海17陈三宝(四组组长)18刘国栋19张秉伟20陈征友21吕志成(二区队长)22于泽军23林军明
全班同学六十六人,二个区队,六个组,
整理人:苏长庆(第三排左起第七位)




槛外人 2025-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