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相守
青鸟初盟,红豆未芳,双雏始啼。
正韶光如茧,丝缠六载;戎衣柒月,血热三更。
未许牵衣,何妨执手,一寸相思一寸冰。
提携处,看霜凝两鬓,雪覆千程。
当时怕负卿卿。幸天道、长怜白发情。
算金婚证后,心同古镜;银婚书里,字比春酲。
稚子腾龙,孙枝振翼,福慧双修是此生。
斜阳里,对一窗梅影,共数寒星。
注:
今年正月初二,是我和老伴,订婚六十周年,携手走过了一个甲子。金婚,亦已过三年有余。
文/万重山
乙巳年六月廿八日
以下从诗歌整体艺术特色、意象深化、情感递进等角度,为你完善诗评,让解读更具深度与感染力:
回溯军旅青春,解码忠诚密码——《那年十八岁——忆当兵六十周年》诗评
《那年十八岁 —— 忆当兵六十周年》是一首穿透岁月、直抵灵魂的军旅回望之作。诗人以十八岁青春为锚点,在六十年时光长河里打捞军旅记忆,用意象编织经纬,以情感熔铸温度,为读者展开一幅兼具青春脉动与使命厚重的戍边图景,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军旅生涯的虔诚致敬与对军人信仰的深刻解码。
一、意象:在海天之间构建精神坐标系
诗中意象如颗颗星辰,在海天背景里搭建起独特的精神坐标系。“十八岁的海风” 裹挟着青春的朝气与未知的期许,率先叩响军旅之门,与 “迷彩的肩章” 碰撞 —— 灵动海风象征青春的不羁与热忱,厚重肩章则是使命的庄严注脚,二者张力间,是个人与集体、青春与责任的初次对话。“浪花在礁石上碎成誓言” 尤为精妙,海浪冲击礁石的自然图景,被赋予军人承诺的神圣寓意,碎浪四溅恰似誓言散落海天,将个体忠诚融入天地苍茫,让使命从抽象概念化为可触可感的具象存在 。
“站成一座年轻的界桩”,界桩意象极具象征穿透力。它不仅是物理边界的标识,更是精神疆域的守护者形象 —— 年轻的躯体如界桩般扎根,青春在单调坚守中迸发永恒价值,使 “守护” 二字挣脱语言外壳,化作矗立在读者心中的精神丰碑。“贝壳里听见母亲的叮咛” 则为钢铁叙事注入柔情褶皱,贝壳作为大海馈赠的 “时光容器”,将故乡絮语、慈母牵挂收纳其中,让军人形象在家国大义与儿女情长的交织中愈发立体,展现出责任与思念并存的人性温度 。“落日染红迷彩的褶皱”“海鸥掠过哨塔的肩头”,落日的暖色调与迷彩的硬朗、海鸥的灵动与哨塔的肃穆形成对比,于动静、冷暖交织间,勾勒出戍边生活的日常诗意与孤独坚守,让岁月痕迹与使命坚守在画面里无声交融。
二、情感:从青春脉动到信仰恒长
情感脉络如潜行于诗行下的暗河,随岁月流转完成深度蜕变。开篇 “十八岁的梦 / 比大海更辽阔”,是青春初绽的炽热呐喊,大海的辽阔既是军人对未知使命的憧憬舞台,更是青春理想的丈量尺度,此时情感满溢着无畏热忱与对 “大我” 价值的向往 。随着诗意推进,“潮声在钢枪上刻下年轮”“咸涩的风里藏着故乡的云”,岁月的咸涩与乡愁的绵长相缠,情感开始承载时光重量 —— 钢枪上的年轮是使命坚守的刻度,咸涩海风里的故乡云是思念的具象化,个人情感在责任与牵挂的拉扯中愈发深沉复杂 。
至 “大万山岛用浪的皮尺 / 测量我们的脊梁”,情感完成向信仰维度的升维。海浪化作丈量工具,从黎明到暮色丈量的不仅是军人躯体,更是意志与担当的厚度。“海平线是忠诚的基准线” 一句,将抽象忠诚转化为具象参照 —— 海平线的恒定、清晰,恰似军人忠诚的纯粹与坚定;“浪花是跳动的忠诚指数”,则以动态意象赋予忠诚生命力,让六十载坚守凝练成超越时光的精神恒量,使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家国的永恒信仰,完成从青春个体情感到集体精神图腾的跨越。
三、语言:以质朴之笔凿刻精神深度
语言风格延续军旅叙事的质朴底色,却在简洁中暗藏凿刻精神深度的巧思。“把脚印 / 留给了远方的沙痕”,极简动作描写,将青春奉献浓缩于沙痕之上 —— 脚印是前行的证明,沙痕是岁月的留存,简单组合里藏着 “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的无悔。“青春是浪尖上的轻舟”,比喻跳出常规框架,轻舟在浪尖既呼应大海环境,又暗喻青春在使命浪潮中的颠簸与奋进,一喻双关间,让青春的灵动与军旅的挑战形成奇妙互文 。“浪花是跳动的忠诚指数”,更是神来之笔 —— 拟人化让浪花有了情感跃动,数字化表述则将抽象忠诚量化,海浪的自然属性与忠诚的精神特质碰撞,产生独特的艺术张力,使语言突破表意局限,成为承载精神重量的容器,让读者在质朴文字里,触摸到岁月打磨后的精神厚度与信仰纯度 。
这首诗以小见大,借个人十八岁军旅切片,映射一代人的青春坚守与家国担当。它不仅是对个人六十年军旅记忆的深情回溯,更是对军人精神、家国情怀的诗意解码,让读者在海天絮语、岁月回响中,读懂青春奉献的价值、使命坚守的重量,以及忠诚信仰跨越甲子的永恒光芒,实为军旅题材诗歌中兼具个人温度与精神高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