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的风,拂过我求知的岁月
胡成斌
清晨的薄雾漫过杨凌的渭河大桥时,总会让我想起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个秋日。2019年的柿子树正挂着橙红的灯笼,通过省委组织部的村干部学历提升政策参加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考试,将我从陕南边缘大山的小村庄,送到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门口。此时我还不知道,这片承载着中国农业文明基因的土地,会成为我人生轨迹的转折点,更不会想到,那些在教室里、树荫下流淌的时光,会成为日后反复咀嚼的温暖。
初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门,我总带着几分忐忑。作为一名已经在村部工作了五年的村干部,每天面对的是村民的家长里短和田间地头的琐事,突然要坐进窗明几净的教室,和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学生一起听课,手心时常攥出细汗。记得第一节《现代农业基础》课,老师让我们自我介绍,轮到我时,我支支吾吾地说:“我叫胡成斌,来自安康市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是……是来参加村干部学历提升的。”话音刚落,后排传来几声轻笑,我的脸瞬间涨得通红。
是班主任张嘉程老师解了围。他走上讲台,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咱们班的同学来自不同岗位,有刚毕业的学生,有像XXX这样在基层奋斗的村干部,还有返乡创业的青年。大家能坐在这里,都是带着对知识的渴望,没有高低之分。”他的声音像杨凌秋日的阳光,不灼人,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后来我才知道,张老师为了让我们这些“特殊”的学生跟上进度,特意协调了晚自习的辅导课,还把自己的课件整理成通俗易懂的讲义,用村里常见的事例解释复杂的理论。有一次讲“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让我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谈看法,当我磕磕绊绊地说完,他带头鼓起了掌:“这才是最生动的案例,比课本上的文字鲜活多了。”
在杨凌的日子,总被一些细碎的温暖包裹着。生物工程学院的张老师知道我们大多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经常在周末开放多媒体教室,让我们能一边看网课,一边用教室的打印机处理村里的紧急文件。有一回我父亲突然生病住院,我急得团团转,是张老师帮我向任课老师说明了情况,还发动同事轮流帮我记笔记。等我处理完家里的事回到学校,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连重点内容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了出来,旁边还画着小小的笑脸:“别担心,落下的课我们一起补。”
杨凌的土地是有灵性的。课余时间,我总爱沿着渭河堤岸散步,看夕阳把河水染成金红色,听风吹过试验田的玉米叶发出“沙沙”的声响。这里是中国农业的“硅谷”,路边的每一棵树、每一片田,都藏着学问。有一次在田间实训,生物工程学院的黄教授指着一株叶片发黄的小麦问我们原因,我凭着多年帮村民看庄稼的经验,脱口而出:“是土壤板结,根系吸收不到水分。”黄教授眼睛一亮:“说得对!但从专业角度看,还要结合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来分析。”他蹲下身,用手抓起一把土,捻了捻,又让我们闻了闻:“你们看,这土结块硬邦邦的,闻着还有点发酸,说明不仅板结,还酸化了……”那天的阳光很烈,他的额头上渗着汗珠,却一点儿不在意,只顾着把专业知识揉进我们能听懂的话语里。
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像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悄改变了我。我不再害怕在课堂上发言,甚至能在小组讨论时侃侃而谈;曾经对着电脑就犯怵的我,学会了用数据分析软件整理村里的产业数据;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用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工作——原来调解邻里纠纷可以用法律知识做支撑,村里的产业升级可以借鉴杨凌的标准化种植技术,甚至连村部的宣传栏,都能设计得更科学、更贴心。有一次回村,我用在学校学到的电商知识帮村民卖蘑菇,短短一个月就销出了往年半年的量,看着村民们手里攥着崭新的钞票,笑得眼角堆起皱纹,我突然明白了“学历提升”四个字背后的意义:它不仅是为了一张文凭,更是为了让我们这些扎根土地的人,拥有更硬的“翅膀”,能带着乡亲们飞得更高、更远。
2022年夏天,我通过了全国成人高考,被西北工业大学法学专业录取,教学点恰好就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继续教育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我特意去了张老师的办公室。他正在整理毕业生的档案,看到我手里的通知书,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眼里泛起了泪光:“真好,真好啊!你看,只要往前走,路就会越来越宽。”那天我们聊了很久,从村里的新变化到未来的学习计划,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的头发上,像撒了一层碎金。他叮嘱我:“法学专业要记的东西多,别着急,一步一步来。有不懂的随时找我,我虽然教农业,但还认识几个法学院的老师。”
在西北工业大学杨凌教学点的日子,是另一种风景。法学课程严谨而深奥,刚开始接触《民法典》时,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款像天书一样难懂。授课的冯老师似乎看穿了我的窘迫,每次课后都会留下半小时答疑。有一次我问他:“冯老师,像我们村里常见的宅基地纠纷,用哪条法律能说清楚?”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一本案例汇编:“你看这个案子,和你们村的情况很像,我们一起分析分析。”他用红笔在案例上圈画,从“相邻关系”讲到“物权保护”,再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末了他说:“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你们在基层工作,要让村民觉得法律是能帮他们办事的。”
在杨凌的五年,我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四季轮回。春天,农博园的桃花开得如云似霞,我们在花海旁上《农村政策与法规》课,老师说:“政策就像种子,要种进土里才能生根发芽。”夏天,渭河湿地公园的芦苇荡绿得发亮,晚自习后,我常和同学坐在河边的石阶上,聊村里的产业规划,聊孩子的学习,聊毕业后的打算,晚风带着水草的清香,吹散了一天的疲惫。秋天,校园里的银杏叶铺成金色的地毯,我们捧着书本在树下背书,偶尔有叶子落在书页上,就像大自然给我们盖的印章。冬天,雪落无声,教学楼的灯光温暖明亮,老师办公室的门总开着一条缝,里面飘出淡淡的茶香和耐心的讲解声。
如今,我已经顺利完成了学业,回到了熟悉的村庄。村里的档案室里,整齐地摆放着我用专业知识整理的土地流转合同;村部的普法宣传栏里,贴着我和同事们一起编写的《村民法律手册》;电商服务站里,年轻人们正用我传授的技巧直播卖农产品。每当有人问我:“你这几年在杨凌学的值吗?”我总会想起李老师的笑容,想起张老师的笔记,想起黄老师的案例汇编,想起杨凌的风掠过麦田的声音——那答案,早已刻在心里。
前几天回杨凌办事,特意绕到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门口。夕阳下,教学楼的轮廓温柔依旧,几个学生正抱着书本匆匆走过,他们的脸上带着和我当年一样的憧憬与忐忑。一阵风吹过,带来试验田的麦香,恍惚间,我仿佛又听见李老师在讲台上说:“知识就像杨凌的种子,播下去,总会有收获的。”
是啊,杨凌的风,吹过我的求学路,也吹开了我人生的新篇章。这片土地教会我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服务乡亲的热忱。那些曾经给予我温暖的老师,那些一起在教室里奋斗的同学,那些在杨凌的日升月落里沉淀的感动,早已成为我生命里最珍贵的宝藏。无论走多远,我都会记得,在杨凌的那五年,是怎样的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是怎样的暖,让我有勇气,把根扎得更深,把梦做得更远。
作者简介
胡成斌(笔名:凝渊):男,汉族,1980年1月出生于安康市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2022年毕业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生物工程分院,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2015年任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支部委员兼村会记,2018年至今任汉滨区早阳镇代坡村党支部副书记,早阳镇人大代表、早阳镇党代表,2025年西北工业大学法学本科毕业,乡村振兴规划师,汉滨区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协会会员。《鲁南作家》编辑部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