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山藏古寺 西游有密史(充实论证版)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武穴市西游记文化产业协会会员
诵/云中鹤/大连市作协
湖北武穴市西来古寺,这座深藏于岁月尘埃中的千年古刹,静卧于鄂东大别山脉武穴市(古称广济)西北边陲的崇山峻岭间。它扎根匡山东冲腹地,海拔823米,北望蕲春,南邻黄梅,被龙马峰温柔环抱,左依凤凰峰,右傍雄狮峰。四周群峰如黛,云雾常年缭绕,将这座古寺晕染成一幅水墨长卷,既是梵音缭绕的佛教圣地,更是承载着千年文脉的文化瑰宝。
一、寺名溯源与历史沿革(以史为据)
1. 彭角垅与唐安寨:信仰的滥觞
历史地理锚点:隋唐时期,此地确名“彭角垅”,属蕲州(蕲春郡)管辖。明清《广济县志》对这片山险林密的区域有零星记载,周边“彭河”“彭家垸”等地名,至今仍留存着历史印记。作为古代绿林活动的典型区域,这里的地理环境为早期民间传说提供了天然土壤。
神猴崇拜的土壤:唐安寨与神猴护佑的传说虽源于民间口述,却折射出早期山民在恶劣环境中的精神寄托。中国南方山区自古有灵猴神格化崇拜传统,福建、四川等地的猴神信仰可为佐证。这种信仰需求为“猴王庙”的诞生埋下伏笔,让神猴护佑的意象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
2. 宋元香火与元代遗存:实物见证的岁月
考古铁证:寺庙后山保存完好的元代和尚墓葬与塔林,是宋元时期宗教活动绵延的最直接证据。这些墓葬的喇嘛塔形制、莲花座石刻、梵文经文残片,经文物部门鉴定具有典型元代特征,将寺庙有明确遗存的历史确凿上推至13-14世纪,印证了“香火绵延不绝”的记载并非虚言。
3. 嵩岳建庵与明代发展:寺院的雏形
开山年代的佐证:荆州石首嵩岳和尚于元末明初(14世纪中后期)创建西来庵,虽无直接传记佐证,但契合明初社会稳定后佛教复苏的历史背景。康熙、乾隆版《广济县志》追溯境内寺庙渊源时,多将西来古寺的起点定格于“明初”或“元末明初”,形成文献呼应。
寺院经济的雏形:觉远、觉尘师徒购置山林田产、修建“宝坊三百余平方米”的记载,生动呈现了明代寺院经济的典型模式——以寺产养寺,以田亩安僧。这种自养模式在明代中叶寺院中普遍存在,为寺庙的稳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4. 康熙扩建与寺名定型:鼎盛的印记
方志的权威记录: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耀天、德林禅师大规模扩建并更名“西来寺”,寺产扩充至山林二百余亩、田地二十余担。这一关键节点在康熙癸亥版、乾隆辛未版、同治壬申版《广济县志》 中均有明确记载,作为官方认可的历史记录,为寺庙的鼎盛时期留下了权威注脚。 伽蓝格局的印证:“宝坊一千五百平米”的规模在山区寺院中已属可观,其“前正殿、后大雄宝殿、中四大院”的布局,完全符合明清汉传佛教寺院的伽蓝七堂制规范,展现出当时寺院的宏伟气象。
5. 清末民初的演变:岁月中的定名
清末女尼传修主持时复名“西来庵”,民国初年柯公正禅大师再称“西来寺”,最终定名“西来古寺”。名称更迭既反映了主持者身份(僧/尼)与宗门倾向的变化,也暗合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中宗教管理的松弛。而“古寺”二字,是对其千年历史的最终确认,让岁月的厚重沉淀于名号之中。
二、《西游记》文化渊源(强化论证)
1. 神猴崇拜早于《西游记》:信仰的年轮
物证链的闭环:
元代墓塔林的存在,证明至迟元代已有佛教活动与猴神信仰融合的迹象;
寺后“宋代茶花”若经鉴定确为宋代遗存(或其后裔),则将人文活动时间线进一步前推;
当地百姓家中至今供奉孙悟空神位的习俗,是神猴信仰活态传承的直接见证。
时间差的铁证: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约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16世纪中后期),而西来古寺的神猴崇拜经元代遗存佐证,至少可追溯至13-14世纪,比小说成书早200-300年。即便从传说中的隋唐算起,其信仰根基也远超“900年”的表述,形成完整的时间证据链。
2. 地理景观与《西游记》原型:山水间的密码
真实的景观集群:匡山“仙人洞”“桃树岭”“八卦顶”“五峰山”“藏秘洞”等景观均真实存在,构成与《西游记》高度契合的原型体系。经武穴民间学者陈良、朱志勇、吴学书等多年考证,匡山地区共有100多处西游原型景物、60多个民间传说,形成密集的文化关联网络。
权威考证与文献印证:
淮阴师范学院蔡铁鹰教授(国内《西游记》研究权威)实地考察后指出,这些景观与传说绝非偶然,与西来古寺的猴神信仰共同构成独特文化地理空间;
《蕲州志》记载的匡山“赛二郎神”习俗中,“行者”角色的存在是关键史料——元明时期“行者”常特指孙悟空,这一民俗将其与二郎神同祭,证明当地早有独立于小说的猴王故事流传;
藏秘洞内“洞天福地”古刻与“雨季飞瀑如帘”的景象,与《西游记》水帘洞“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的描写高度吻合,成为最直观的景观原型证据。
作者足迹的佐证:吴承恩晚年任明代蕲州荆王府纪善时,多次游历匡山一带,将此地唐玄奘西天取经史实传说、神猴出世故事,与猴王石、乌龟石、菩提打坐处、白马驮经路等自然风物巧妙融合,为《西游记》创作注入鲜活素材。
结论:西来古寺所在的匡山地区,以悠久的猴神崇拜实物证据、密集的西游原型景观、独特的民俗文献记载,构成完整的文化地理空间,确凿无疑是《西游记》创作的重要源头之一。
三、寺内石刻与当代传承(价值延伸)
寺内现存《西来古寺誌》《西古寺历史沿革》《西来古寺历代主持履历史记》三块石刻,由原太平桥村老书记刘锋(刘堂义)记录镌刻。这些石刻虽偏重近现代史,却与元代墓塔、清代方志、民间传说形成史料互补,为研究寺庙变迁、宗教传承、地方民俗提供了珍贵一手资料,成为连接古今的历史纽带。
因历史原因寺院曾一度荒废,1998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由徐全兴策划重建寺院;2001年徐中华、刘堂义策划,施桂蓉、徐全兴、徐元明组织,徐全兴、徐金灿、吴存国施工重建西仙阁寺亭,使西来古寺佛光重辉,百姓齐颂,铭碑千秋。这份当代传承,让千年古寺在新时代延续文脉,焕发生机。
千年守望:镌刻在山水之间的历史巨著
西来古寺的年轮里,藏着隋唐彭角垅的传说,印着元明僧人的足迹,记着康乾盛世的香火。它从元代墓塔的沉默中走来,在清代方志的墨迹中定格,于寺内石刻的纹理中延续,在大别山的怀抱中守望千年。它不仅是梵音缭绕的道场,更是民间信仰的活态样本——这里跳动着比《西游记》更早的神猴信仰火种,是解读中国民间文化的密码本。
匡山的云雾里,藏着仙人洞的禅意、桃树岭的烂漫、八卦顶的玄妙、水帘洞的飞瀑。这些与西游意象高度契合的山水,与古寺的猴王香火、《蕲州志》的民俗记载、百姓家中的神位,共同编织成真实的文化秘境。这里,是《西游记》汲取灵感的源头活水,是吴承恩笔下神话的现实土壤。
西来古寺与匡山胜境,本就是一部用时光、信仰与山水写就的鸿篇巨著。它超越宗教,成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值得永续守护、深耕细研,让千年文脉在岁月中永远流淌。
作者:周中金
(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武穴西游记文化产业协会会员)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