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哨位(fxsw2021)
作者||董邦耀 王伟功
资料提供 ||张信元长子 张江南
血染上甘岭
——上甘岭张信元团长的烽火人生
文/董邦耀 王伟功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30分,上甘岭战役打响了!美军第7师和韩军第2师、第9师集中300多门大炮、170多辆坦克,出动3000多架次飞机,向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发起猛攻。在这片被称作"绞肉机"的阵地上,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团长张信元,正经历着他军事生涯中最为残酷的一战。
上甘岭的生死抉择
早在上甘岭战役打响前八天,韩军的一名参谋和一名中士班长向坚守上甘岭阵地135团投诚,透露了美军10月8日将进攻上甘岭的情报。15军交给135团防御上甘岭阵地的正面宽8公里,纵深8公里,在这64平方公里范围里,135团近4000人的兵力是很难守得过来的。得此情报后,张信元立即调整防御部署,但到预定日期后,美军没有进攻。当多数人认为情报有诈时,张信元却从敌军频繁调动中嗅到了危险。10月8、9号美军开始向上甘岭我方阵地零散炮击。张信元多次向军、师两级请求加强兵力和火力配置,却因15军45师一百多门大炮、十万发炮弹正准备10月18日对美军注字洞南山发动进攻,上甘岭因地形限制不利于美军坦克机械化运动,被认为敌人不会从这里进攻,而未获重视。当时军里有人开玩笑说:"你紧张什么呀张大个子,谁还不知道你,上来十个八个美军也弄不走你"。玩笑归玩笑,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10月13日美军的飞机、大炮开始对上甘岭及五圣山的整个阵地狂轰乱炸,135团的每个阵地没有一处不遭到炮火袭击。团指挥所更是重点打击目标,整个坑道被封锁了,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蜡烛刚点着,被炸弹冲击波的风一吹又灭了,13日爆炸整整炸打了一个白天。
14日凌晨,美军更加猛烈的炮击又开始了。据当天推测,敌人向上甘岭倾泻了30万发炮弹,飞机投了500多枚炸弹,重点打击597.9和537.7北山两个连守卫的阵地。天亮,美军30多辆坦克掩护着7个营的兵力,如潮水般一波一波涌来,135团在只有11门老式山炮支援的情况下,靠战士们的异常勇敢坚守着阵地。在第一天的残酷战斗中,14日残酷的反复争夺战斗中,坚守在597.9高地的九连副指导员秦庚武发现,敌人每次进攻都是成连、成营的往上冲击,于是就向团长报告:"敌人冲上来一个连,我出去一个人就解决问题。怎么打?敌人冲上来是扎堆的,我们出去一个战士,身上绑手榴弹、手雷、再拿两个爆破筒,在敌人炮火转移时跃出坑道口,直接跳进敌人群里,拉响手榴弹、手雷和爆破筒,这相当于一个飞机炸弹的威力,一家伙把敌人半拉连就干掉了"。秦庚武在电话里报告时,从步话机传出的声音是开放的,师、团指挥所及各观察所的扩音器里都能听到。霎时空气凝固了,所有在现场的人听到这段话都沉默了......,这等于敌人的一次进攻就要有一个王成式的战士去牺牲......。但为了战役的胜利,为了减少更多的牺牲,团长肯定了这个打法。不幸的是在第二天的战斗中,秦庚武在他负责坚守阵地的反复拉锯战中也牺牲了。由他率先创造的敌人进攻时在阵地上只留3到5人,伤亡一人补一人的战术,最后被大家称为"添油战术"。这一天135团就涌现出了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战斗英雄易学才、特等功臣牛保才等很多英雄,他们都是视死如归。第一天就连续打退敌人40多次冲锋,135团以伤亡500余人的代价,坚守住了阵地,歼敌1500余人,还活捉一名美军坦克兵。
电影《上甘岭》中八连连长的原型是135团7连连长张计发。他生前曾向我们讲述过:调我上阵地时,我问团长任务是什么?团长说:"你们上去把丢掉的阵地夺回来,并守住24小时"。我们全连198人,夜里经过激战打上去,发现果然丢失了两个阵地,美军上来了两个连,我们打了一夜,把美军赶下去,把阵地夺回来,牺牲了89人,缴获4挺崭新的美式重机枪和无数美式卡宾枪和弹药。
上甘岭作战持续了43天,张信元团长始终坚守在阵地上。从14日到20日这7天时间里,阵地失而复得,白天丢失,夜里夺回,张信元根本没时间睡觉,双眼布满血丝,对着报话机不停地指挥作战,不断的调整兵力,调动炮火,嗓子喊哑了。上级为了制止张信元上前沿阵地,军、师首长对他有一道特殊命令:无论发生任何情况,张信元都不准离开135团指挥所,"不服从命令,直接最高军律"。43天啊,日夜在狭小的坑道里紧张地指挥作战,巨大压力下,他在山洞里,把压满子弹的卡宾枪对着石壁扫射,弹头四处乱串,直到子弹打光......。当他的部队打光了,上级指示"换兵不换将",派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增援部队,张信元就与来增援的部队一起作战。在他那小小的坑道里有时会聚着135团、134团、86团、91团、209火箭炮兵团、炮9团等五、六位团长,他们共同研究当天敌情和作战方案,最后由张信元集中大家意见,上报军、师首长。
43天残酷的上甘岭战役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多个纪录:在狭小的地域,敌我双方投入10万兵力,集中了438门大炮,敌人向上甘岭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航空炸弹,平均每平方米落弹76枚。志愿军打退敌人900次进攻,敌伤亡25498人,我伤亡11529人。张信元指挥135团坚守到最后一人,军事史料记载:"从上甘岭战役开始,张信元一直在一线指挥,直到自己的部队打完了,指挥其他部队。由于他的坚定沉着,指挥有方,上级给他记了二等功"。但是让张信元团长心中不安的是:135团出色地完成了上甘岭的防守任务并涌现出黄继光、孙占元等一大批特级战斗英雄,却没有给135团荣立集体战功。
从武工队长到志愿军团长
张信元,这位在上甘岭战役中创造奇迹的指挥官,也不是一下子就成为战将的,他的军事生涯始于太行山区的抗日烽火。
1939年,17岁的张信元参加了八路军,第一次战斗他就活捉了一名日本兵,缴获一支38式步枪,同年提拔为班长并光荣入党。当时,日军对太行根据地扫荡频繁,部队平均每个月战斗都在十次以上,伤亡减员很大。到1941年,张信元就担任了排长,在一次战斗中他负责掩护全营突围,一人抱着机枪拼命阻击,不幸被日军的子弹打穿肩膀,鬼子上来抓他时,他纵身从四丈多高的陡坡滚下去,钻进玉米地。傍晚遇上躲避打仗的老乡,煮了盐水给他洗伤口。几天后鬼子又来扫荡,他一个人在玉米地里躲了六、七天,饿了就掰生玉米吃,直到部队来人找到他,此时伤口已化脓生蛆了......
1942年,在连续的反扫荡斗争中,部队几乎天天有战斗,有牺牲,张信元所在的独立营从300多人已打到只剩50人,全营整编为两个排,张信元任二排长。后来为了开辟地方工作,太行分区成立了三个武工队,直接归分区司令员皮定均领导,张信元在武工三队任区队长。武工队队员都是由有战斗经验的排级干部和抗大学员组成,他们每人三套服装:伪军服、长袍礼帽眼镜和一般服装;每人一辆自行车,配备长短枪;白天住坟地,夜晚出来袭扰敌人,端碉堡,抓俘虏,胆大神勇,被当地群众称为(二百五)"二八五大队"。新乡县有个投靠了日本人的区长叫张喜成,手下有近百人的武装,上级决定让武工队除掉张喜成。那年张信元22岁,以胆大心细闻名,他仅带通信员卢四海赴张喜成设的"鸿门宴",两人腰间各绑八枚手榴弹。当酒席过后张喜成的手下举枪要动手时,张信元迅疾用枪抵住张喜成的腰,拍着他的肩膀说:"走吧,咱们出去说点事"。卢四海同时解开衣扣露出集束手榴弹,拉着弦大声说:"大家就不要送了,我们队长找区长说点事"。就这样两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张喜成押出村庄,最终瓦解了这支百人武装。
1944年正月十五,张信元带领五名武工队队员化装成老百姓,混入河南辉县60多名伪军看戏的场地。张信元侦察了地形后,把五个人分成三组,张信元大喊一声"一连上房,二连抄后",用二十响驳壳枪连发两梭子弹制造大军压境假象。他们声东击西,五个人同时从三个方向冲击,一下子夺得两挺机枪,打跑了伪军,创造了武工队传奇战例,皮定均司令员称赞他们是"插在敌人心脏的尖刀"。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信元已是营长。在1948年小年夜攻打豫西土寨时,他身背大刀带头攀梯攻城,不幸被守军用竹竿将梯子推倒,他从四十米高处坠入布满竹尖的壕沟。团长在望远镜里看到这一幕以为他必死无疑,伤心不已地念叨:"完了完了,这下张大个子牺牲了!"谁知英雄命大,张信元从城墙上摔下来时,正巧掉在一位牺牲的烈士身上,傍晚他摸黑从壕沟里爬出来,见到团长说:"给我人,再上"!当晚他即组织部队重新攻城拿下了寨子。这种身先士卒的作风,是他一生带兵的鲜明特色。
1947年8月,太行九纵成立(即第十五军),秦基伟任司令员,下辖25旅、26旅、27旅,张信元在26旅78团一营任营长。从此作战更加频繁,部队伤亡大,战果也大。攻打郑州时一营俘敌1700人;攻打洛阳时,一营17个连级干部伤亡9人。一年多时间里张信元所带领的部队参加过无数战斗,并在战斗中多次担当突击队,全营900人伤亡了400多人....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了。张信元任130团参谋长,130团扛着"打过长江去"的大旗,冒着敌人激烈的炮火,率先渡江。经40分钟江上划行,突破敌人激烈炮火和火焰喷射器封锁区,强行登陆,经3小时激战,攻占敌黄山前沿阵地,将"打过长江去"的大旗插上香山顶,胜利完成渡江任务,受到陈赓司令员接见,被第四兵团授予"渡江杀敌第一功"锦旗。渡江后,130团在上无雨具,下无鞋穿,连日大雨,道路泥泞中,又以每日行军六、七十里的速度,连续追击敌人直至解放广州,进军广西、西昌,取得1250公里的千里追击胜利。
从1949年1月至1950年3月,14个月时间里,张信元所在部队从河南出发,一路战斗,经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四川13个省,行程二万五千余华里,参加重大战役10余次,为全国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张信元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四次负伤,历经无数次战斗,始终冲锋在前。
铁血丹心照汗青
四川解放后,为支援第18军进军西藏,15军组建了一个辎重团。由张信元任团长率辎重团1600余人赴西藏。临行时,秦基伟军长将自己心爱的交直流两用收音机赠送给张信元,并安排带一部大功率电台,可直接与军部联系。7月,张信元带领部队翻过二郎山,克服高原缺氧等重重困难,稳扎稳打,胜利完成了昌都战役运输任务。1950年冬,当张信元得知15军要参加抗美援朝消息后,主动请缨,用电台向秦军长请示:"归建参加入朝作战"。得到批准后,张信元带领辎重团回到15军。到朝鲜后,在44师133团任副团长,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在第五次战役中因45师135团一个连队阵地失守,导致炮兵团一个营受损而撤换了135团团长,部队士气低落,干部埋怨情绪大。张信元临危受命,于1951年7月赴45师135团任团长。秦基伟军长对他说:"张信元你得给我把135团这支队伍带好,带得像个样!"张信元到任后于次年三月接防上甘岭防御阵地,他团结班子成员,教育部队坚决守住上甘岭,打好翻身仗。他说:"我们人在阵地在,阵地丢了长着脑袋也没有用"!极大地调动了指战员的战斗激情,使部队知耻而后勇。他组织部队深挖坑道,并在全团广泛开展冷枪冷炮活动,从战斗员、炊事员、文书、司务长在内,人人参加,人人都取得了战果:82炮手唐章洪杀敌101名;邹习祥带出17名冷枪手、自己杀敌39名;仅135团一个6连,在冷枪冷炮活动中就击毁敌坦克5辆,汽车70辆,歼敌700余名。张信元自己也经常到537.7北山高地去打冷枪冷炮,师长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他:"张信元你太不像话了,一个团长跑去放冷枪冷炮"!并下令坚决禁止他离开指挥所!
当上甘岭作战打到异常紧张,没有兵员补充时,张信元确实想和战士们一起在前线与敌人同归于尽。10月30日这天,张信元在观察所用望远镜看到397.9高地上我们的人越来越少,经了解,7连长张计发说,所有能战斗的人都在阵地上了,坑道口由几个重伤员在守着。张信元看到敌人仍在不断增兵反扑,他担心阵地丢失,在指挥所里如坐针毡。由于他已无兵可派,于是就与同在指挥所来支援的86团周团长商量,让他派一个排上去。周团长考虑到路上封锁严重,不肯派兵。张信元向师长崔建功打电话请求增援,师长也无兵可派,为了不丢失阵地,张信元急的哭了,对师长说:"我在阵地在,我上去了"!随即扔下电话,命令身边仅有的一名参谋和通信员,全身披挂武器弹药,冲出了坑道口去支援张计发。这时崔师长电话打来了,命人把张信元追回,由29师张显杨师长命令86团周团长立即派兵上去!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下,冲出去的危险就是九死一生!
回国后,张信元历任师参谋长、副师长、分区司令员、军参谋长、副军长等职,他一生严于律己,身先士卒;对子女也是严格教育,言传身教,1981年离休,被授予三级荣誉勋章。1981年张信元从21军副军长职位上离休后,时常独自一人望着天空中的太阳凝思,儿子张江南见他神情恍惚,便劝道:"今天天气这么好,不出去走走?"他没有回答,反而喃喃自语:"你说怪不怪?我总觉得咱们国家的太阳和朝鲜的不一样。这里的太阳走得匀称,上午下午一个样,傍晚一落山,天很快就黑了。可在朝鲜......"
他的目光突然变得深远:"阵地上,正午到落山的太阳慢得可怕,黑夜却短得出奇。黎明到晌午,太阳走得飞快,可一到正午,就像钉在头顶上,纹丝不动。最难熬的是午后一两点——看着毒辣的日头,再看看阵地上的战士们,急得心都要烧起来了……"
他的声音低沉下去:"伤亡不断增加,最后只能撤进坑道。其实敌人也一样,一到晚上就心虚。他们知道,只要我军夜袭,阵地就守不住。特别是近身夜战,我们的战士,让他们从心底里发怵。”因为,上甘岭战役时,白天是美国人的优势,他们白天攻上阵地,夜里志愿军又从坑道出来把美军再反攻下去。这番感慨足见老将军的心中,对上甘岭战役的每一个细节,始终铭记于心。
张信元深情地说:“我这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也是悲伤痛苦的一生。我从一名普通士兵,历经班长、排长、连长、敌后武工队长、直至副军长,每一级晋升都承载着无数革命烈士的牺牲与托付。在牺牲的烈士中,有许多战斗英雄和人民功臣,如上甘岭战役中的黄继光、孙占元等。他们为祖国、为人民、为保卫世界和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却什么也没能得到。”
1996年建军69周年时,我们刚采写完老英雄不久,他因患肺癌医治无效于10月20日长辞于世,但他一生打过200多仗所留下的战斗故事仍在传颂......。
今天,在建军98周年之际,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不仅为弥补各种影视片、文学作品中缺失的135团上甘岭战迹,要铭记无数像张信元这样身经百战的老军人,是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共和国的长城。上甘岭的硝烟虽已散去,但那面弹痕累累的中国军旗永远飘扬在中国军人的精神高地。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原为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77年以来,文学作品和征文等获奖百余次,出版报告文学集《长安飞虹》(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大道星光》(太白文艺出版社),个人文集《浅海掬浪》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散文报告文学集《大道撷英》(太白文艺出版社)和散文集《浪花如雪》(沈阳出版社),主编出版报告文学集、画册《龙脉天路》、《情铸生命线》等,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