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门暮色
郭永华
暮色漫过正定的城墙时,晚风里浮动着槐花的余香。华灯初上,南城门的轮廓在渐暗的天色中愈发清晰,青灰色的砖石沉默如史书,每一道裂痕都藏着时光的印记。
正定南城门,古称“长乐门”,自隋唐始建,历经宋元明清,至今已逾千年。它曾见证过商旅驼队的铃声,听过战马的嘶鸣,也目睹过朝代更迭的烽烟。苏轼曾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而这座城门,何尝不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次凝望,都能读出不同的故事。
明朝时,正定是北方军事重镇,南城门巍峨耸立,城墙上箭楼高耸,守卒昼夜轮替,警惕地注视着远方。彼时的城门下,或许是车马喧嚣,商贾往来,文人墨客在此驻足,吟诗作赋。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城堞巍峨,烟火万家。”正定的南城门,正是这般景象。
然而,岁月无情。近代以来,战火纷飞,南城门几经损毁,一度只剩下残垣断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定开始修缮古迹,南城门才得以重现雄姿。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感叹:“废墟是历史的见证,而修复是对记忆的尊重。”今天的南城门,虽非原貌,却依然承载着千年的风霜。
暮色渐深,城门下的石板路泛着幽光。远处传来隐约的钟声,那是临济寺的暮钟。唐代高僧义玄禅师曾在此创立临济宗,禅风远播海外。他的名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看似激烈,实则蕴含着破除执念的智慧。而南城门,不也如此?它历经战火、风雨、人为损毁,却始终屹立不倒,仿佛在告诉世人:真正的坚固,不在于砖石,而在于文化的韧性。
如今的正定南城门,不再是军事要塞,而是历史的见证者。游客往来,拍照留念,孩子们在城楼下奔跑嬉戏。夕阳的余晖洒在城墙上,将斑驳的砖石染成金色,仿佛时光在此刻凝固。
暮色中的南城门,像一位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见证了正定的繁华与沧桑,也见证着今日的复兴。正如古人所言:“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站在城门前,不仅是在看一座建筑,更是在触摸历史的脉搏。
夜色渐浓,城楼的灯笼次第亮起,温暖的光映照着青灰色的砖墙。南城门的暮色,依旧如千年前那般深沉,却又多了几分温柔。
【作者简介】郭永华,笔名迥然,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天津汉沽人,国家公务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公安文联作家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协会会员、石家庄警察协会会员、石家庄市公安文联作家委员会会员。作品散见解放军报、文旅中国、武警报、河北青年报、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保定日报、定州日报及中国警察网、河青网、太行诗苑、京津冀头条等其他网络平台。作品集《观澜诗集》《观澜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