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易洪斌题《破界》
易洪斌 画家、 作家、 报人、 学人。
万骏腾骧写风神
——读易洪斌画马
程大利
中国艺术中关于表现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这与古先民认识马、驯养马、使用马到喜爱马有关。我们目前能看到表现马的作品,有岩画中的马、青铜器中的马、汉画像石上的马以及唐宋以来绘在绢帛或楮素上的马,先人留下了一个让我们叹为观止的马的艺术世界。
历代画马名家不可胜纪,吴国的曹不兴曾画有《南海监牧进十种马图》,至此后,东晋画家史道硕,南朝齐画家毛惠远,唐代曹霸、陈闳、韩干、宋代李公麟,元代赵孟 、任仁发、明代张龙章、仇英、商喜,清代张穆、钱沣及近代任伯年、徐悲鸿等,均为画马高手。唐杜甫在《画马赞》中写道:“瞻彼骏骨,实为龙媒。汉歌燕市,己矣茫哉。但见驽骀,纷然往来。良工惆怅,落笔雄才。”千载而下,写手良多,但能得其神骏者却并不多。
易洪斌先生挟其文学之才,运用在画马之中,显示出了一种与其他画家不同的独特神采让人看后难忘。易洪斌系湖南长沙人,现为吉林日报社社长、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他以楚人细腻奇诡之质而融会于北方英武雄骏之气,于文学、哲学、美学、新闻学诸多方面造诣颇深。
出版有《美学漫谈》、《维纳斯启示录》、《两个人的世界》、《一分历史十分情》、《易洪斌画集》、《关东三马——许勇、郭广业、易洪斌作品集》等。易洪斌在《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关于马的随想》一文中写道:“当诗圣杜甫搦管挥毫写下这样激情喷涌、寄慨遥深的诗句时,他大约也像我现在画马时那样,眼前一定风烟滚滚地掠过无数骏马与主人同生共死、赴汤蹈火的景象。
不同的是,他心中沉积的对社会的感察、对人生的咏叹、对友情的渴求,已然力重千钧地凝聚于笔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此十字胜过千言万语,高度凝炼地展示出骏马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忠勇无俦的品格;除马之外,天地间何物可当此盛誉!此诗写尽了马的威力、马的风范、马的作用和人对马的深情,堪称咏马千古绝唱。”这便是易洪斌热爱画马的内心独白。一个诗人的气质跃然纸上,使我得知他的马何以能够激情磅礴,具有如此的感染力。
易洪斌画马,有多种表现风格,这也与他兼作家、新闻工作者、画家于一身而具备的综合素养有关。他的马,有泼墨重彩,有写线重彩;有水墨泼写,有水墨线写。还有一种色墨并用、泼写结合的画马方法。
他的泼墨重彩画法,如《诞生》等画,以泼绘为主、勾写为辅的方法描写群马腾奔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宏大而热烈,以红色画出辉煌的背景和初升的朝日,整个画面表现了一种极度的动感燃烧着画家心中的激情。题款中有“为新世纪而作”,可见他创作此画的初衷,是为了表现一种奋发向上、奔向未来的信心。
他的写线重彩,如《天龙八部》等画,则以墨线写出马的外形,填以鲜艳的黄色、红色等,使其具有一种奇艳的色彩、梦幻的感觉。他的水墨泼写,有《霜风劲》等画,纯以水墨写之,泼而见骨,酣畅又不失精炼。他的水墨线写,尤其具有化实为虚、空灵简当的特点,诸如《雪儿》、《思入水云乡》等画,让所表现的对象——马融入到苍茫的背景当中,给人以一种苍凉、悠远、浑茫的感觉,使描绘对象得到了文学的升华,这确是作家、诗人的心灵空间在绘画上的表现。易洪斌还有一种画法,色墨并用,泼写结合,即在已经用水墨线写或泼绘完成的马身上,复用重彩勾写,或红色、或青色、或金黄色。
这与其说是他学习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技法,毋宁说是向中国传统青铜器的镶错方法借鉴,表现力十分强。易洪斌画马,是吸收了诸多方面的营养的。但是,他笔下的马,早已不是古人笔下的马了,而是现代人的精神诠释和情感表现,是今天的文人画。
易洪斌画马作品,总的看来是在表现一种天马行空的精神,或者说一种龙马精神,一种阳刚雄豪的大美。属于审美的高境界。但是,他笔下的马有时也充满了眷眷的温情、淡淡的忧伤。他画《红雨随心》,一匹雪白的骏马在秋天的红叶纷落中引颈远眺,孤寂而又悲凉;画《千里走三骑》,则又表现了一种相助相随、共同前行的友谊与豪情;画《厮磨》则写黑白二马相偎相亲,表现了一种爱情的甜且涩的感觉;而画《嘤其鸣矣》,黑白二马隔河相呼,求其友声,颇见深意。
他在画中自题道:“余十年画马,多取大江东去之势,少有花前月下之景。今作此图,笔墨荒疏,真有技穷之慨也。然亦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之意焉。”其画题“嘤其鸣矣”,是用《诗经·小雅·伐木》中句,其下还有几句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意思是说朋友当相亲相助、笃而信之,方能终和且平、彼此无间。画家的画心、文心与他的人格一致,是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读易洪斌的画马作品,我觉得在他的心灵中,在他的笔下,更多的是一种梦幻的色彩、激情的色彩,所以又是一种诗的色彩、文学的色彩:神骏腾骧写风神,相信易洪斌先生会有更美的作品问世。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