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忠魂照山河——记淞沪会战殉国将领夏国璋
一罗培永
1937年11月21日,上海郊区的战火吞噬了最后一缕天光。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军172师副师长夏国璋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了八字桥阵地的硝烟中。这位从广西容县走出的壮族将领,用35岁的生命,践行了“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
夏国璋的军事生涯,始终与家国危亡紧密相连。1896年,他生于广西一个耕读家庭,自幼目睹清末民初的山河破碎,年少时便立下“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志向。1916年,他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李宗仁、白崇禧等后来的桂系名将同窗,在军校的四年里,他不仅精研战术,更常与同窗纵论国事,“军人当以死报国”的信念,早已融入血脉。
毕业后,夏国璋投身桂军,从基层军官做起,历经北伐战争的洗礼。他作战勇猛却从不鲁莽,在汀泗桥战役中,他率部迂回侧击,以少胜多,被战友称为“智将”。但他更让人敬佩的,是对士兵的体恤——每次作战前,他总会亲自检查伤员救护措施,说“战士的血不能白流”。这种刚柔并济的作风,让他在军中威望日增。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集结数十万兵力猛攻上海,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夏国璋时任172师副师长,率部随第7军奔赴前线。出发前,他给家中寄去最后一封信,信中写道:“沪上烽烟起,国将不国,家何能存?吾已抱必死之心,唯愿妻儿安好,待山河光复,再祭我魂。”寥寥数语,道尽忠勇与牵挂。
10月下旬,172师奉命驻守上海郊区的八字桥阵地。这里是日军进攻的重点,双方在此展开拉锯战,阵地数次易手,尸横遍野。夏国璋深知,八字桥一旦失守,日军便可直插苏州河,威胁整个防线。他主动请缨驻守前沿,白天在战壕里指挥作战,夜晚则巡查阵地,给士兵们鼓劲:“我们多守一天,后方就能多一分准备,国家就多一分希望。”
11月21日清晨,日军发起总攻,飞机、重炮轮番轰炸,阵地工事几乎被夷为平地。夏国璋冒着炮火在前沿指挥反击,右臂被弹片划伤,鲜血浸透军装,他却只简单包扎便继续督战。中午时分,日军突破左翼防线,形势危急。夏国璋亲率预备队冲锋,高喊“跟我上”,战士们见状士气大振,硬是将日军压了回去。
午后,日军战机再次俯冲轰炸,一颗炸弹落在指挥部附近。参谋拉着夏国璋隐蔽,他却推开众人:“阵地还在激战,我不能退!”话音未落,第二颗炸弹呼啸而至。硝烟散去后,战友们在废墟中找到了他的遗体,他手中仍紧握着作战地图,上面的八字桥位置,已被鲜血染红。
夏国璋牺牲后,172师将士化悲痛为力量,死守阵地三日,为大部队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中将,周恩来在《新华日报》撰文称其“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争人格,其精神永垂不朽”。
如今,上海八字桥遗址旁的纪念碑上,夏国璋的名字与无数殉国将士并列。这位用生命诠释“忠勇”二字的将领,早已化作民族精神的坐标。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英雄,不过是在危难之际,选择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所谓不朽,正是他们用热血在历史上刻下的,永不褪色的赤诚。
沪上鏖兵日色沉
将军血溅阵云深
誓将躯骨填沟壑
肯把头颅掷寇氛
旗下貔貅皆死士
胸中甲兵是丹心
至今桥畔风犹烈
似诉当年报国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