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 圈》
文/江中子
在星球看来,万物皆是点;
在造物看来,星球是小圆。
雪白无染的纸张,
铺垫在水平桌上。
捏起酣睡的圆规,
画我美好的思想。
是哪妖魔的诡计,
画园到半途间断?
宇宙的万种悲欢,
正像这缺园一样;
世间的千般离合
也如这园点一样一一
怪圆规不牢愚钝?
怨画者心术不良?
看那始末的两点,
高山把你们阻挡,
都互侧着头不望?
看那始末的两端,
海洋把你们割断,
为何不互相谈讲?
应知道有一圆心,
点不必孤独悲伤。
圆心可叫雪变黄,
圆心能令山改装!
圆弧点汇聚圆心,
是否是痴心妄想?
断弧间的那些点,
决不会全部消亡:
多少个点在圆外,
血汗汇集着流淌;
些许点留在圆内,
笑语交织着飞扬。
圆上点向内笑说,
声波和芬芳相撞;
圆上点向外哭诉,
眼望火葬场迷茫。
问这泪水这歌唱,
几时会不因死亡?
圆外是炮火硝烟,
圆内是琴声笛唱。
尸骨在圆外乱卧,
鲜花在圆内芬芳,
圆外鬼哭比雷响,
圆内也变成鬼房。
苍天上血红夕阳,
请为我从天下降,
落到我白纸圆圈!
高悬天幕的月亮,
请任凭天狗下放,
吃光这臭味芳香!
2.《诗仙李白》
文/江中子
今天的观感,是缘于阅读。
上午第三节上课之前,MD递信给我,看笔迹与地址,必定是CH写来的,我欣喜得立即拆信阅读:CH邀请我今年的暑假到他们学校——XM大学的风景极其优美别致——去观光旅游,去了,他一定陪我畅游大海;晚饭后与晚自习课之间,我阅读了《南陵秋梦》(作者马昭),故事截取的是唐朝大诗人李白中年时期的人生重要转折点——妻子丧亡,朝廷征召——的片段,反映的是李白遭逢大起大落时的儿女情长、理想为重的思想感情与人生观。
这两次阅读,给我诱惑最大的是大海,留下的深深印象是李白。而李白是我心中最伟大诗人,把中国诗歌艺术推向巅峰的天才。我以前只阅读了他的一些诗作、只了解编纂家对他诗歌人生的概述,《南陵秋梦》使我知道了他生活的一些具体细节,更具体说,知道了诗歌之外的李白。“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是对普天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贤才的深切同情,更应该是他自己在妻子丧亡期间生活陷入困境的真实写照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采石矶边一堆土,李白之名垂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这些是后人对李白诗歌地位的确切评价。 李白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诗歌成就呢?我感到最主要的不是他的天资,而是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游遍名山大川的经历。 这个理想不仅仅是“我志在删述”——诗歌,更应是企图“出将拜相”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思想。只要有此机会,他都会紧紧抓住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莱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李白最终狠心惜别了年幼的一对儿女,让理想战胜了儿女情长,踏上了通往长安、走向皇宫的漫长而又曲折的征途。由于这一理想的嘲弄,反过来成就了李白的诗歌。 “游遍名山大川”使李白增长见识、提高了审美和丰富了想象能力,而且形成了慷慨豪放的性格——这对他战胜困难与挫折起到很好的作用,也保证了他不至于早亡、有较旺盛的精力进行诗歌创作,不然,是不会有“敏捷诗千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上来呼不得,自称臣是谪中仙”的。 李白是我崇拜的偶像、更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学习李白,要学习他的浪漫主义精神、学习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学习他豪放爽朗的性格、学习他“一生好入名山游”的雅兴。 李白——诗国的太阳,我希望在你的照耀下,能够畅游大海,能够像拜伦、普希金那样歌颂大海——歌颂大海的自由博大、千姿百态和无穷力量! 其实李白就是大海……
1980年4月17日
选自《青春诗梦》(江中子/著)
3.《文穷后工著新诗》
文江中子
下午课外活动的时候,到学校图书馆借了两本诗集:一本是《雨果诗选》,一本是《放歌集》。 《放歌集》作者贺敬之是我喜欢的诗人,喜欢他的豪放气势、铿锵音韵与大我的思想。在中学课本里,就有他的名篇《回延安》、《在西去列车的窗口》,其中的佳句吸引我反复吟颂。现在的广播,还经常朗诵他的代表作《雷风之歌》。 雨果是法兰西最伟大的文学家,他集大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政论家于一身,在如此多的领域达到如此高的成就,在法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只是在二年前我才知道这位世界文豪,而且从他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九三年》等名著中,了解他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却不知道他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人道主义者和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斗士。
从《雨果诗选》的前言中,我还获悉了伟大的雨果的人生道路是极其坎坷曲折的,这是我联想到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家的人生历程来。 在中国的有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屈原遭放逐而有《离骚》;司马迁受宫刑作《史记》;李白怀才不遇、杜甫穷愁潦倒才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曹雪芹英年早逝,“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完成了成无与伦比的旷古杰作《红楼梦》。
除雨果外,外国的还有但丁、拜伦、雪莱、普希金、高尔基等的人生道路都是坎坷曲折的,他们或贫困潦倒或受到摧残迫害或英年早逝或流落他乡……正因为有这些磨难,他们才创作出不朽篇章,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巨人。
要成就伟大的文学著作,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必须经历一个共同点:磨难——是否这就是我国古人所说的“文穷而后工”“国家不幸诗家幸”? 古代为什么有这样多的诗词大家?外国为什么有这样多的小说巨匠?再看看我国的当代文学——特别是新诗——不少评论家很不满意,甚至感到失望——依我看还没有产生伟大的作家和诗人——谁能为我国的文学——年轻的新诗开辟道路、推向繁荣呢?我也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1980年5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