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父亲的上海表
文/ 戴恭义
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记忆如同一艘小船,在时光的波涛中飘荡,将我带回到那些遥远的日子。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总是与一块手表紧密相连。那手表静静地戴在父亲的左手腕上,仿佛已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见证着他的岁月与人生。
父亲对待工作极其认真,严谨的态度如同精密的时钟。他从不敷衍塞责,每一个任务都全力以赴,每一个细节都精心雕琢。他的时间观念更是如钢铁般坚定,一分一秒都被他珍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手表不仅仅是一个计时工具,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认真、负责与对生活的敬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手表是极为稀罕的物件。“三转一响”的说法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这四样宝贝在普通人家中,即便是在结婚这样的重大时刻,也未必能够全部拥有。它们不仅衡量着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期,成为了一种珍贵的象征。因为所有的商品都需要凭票购买,而手表票更是难得。
父亲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踏实勤勉的工作作风以及积极向上的态度,赢得了连队领导的认可。经过研究,他们将职工中的第一张手表票给予了父亲。那一天,仿佛整个世界都为父亲绽放出光彩。第二天,父亲骑着他那辆老旧却充满故事的二八杠自行车,满怀期待地驶向一四五团一营营部供销社。他怀揣着手表票、连队介绍信以及 120 元人民币,庄重地买回了那块上海表。
当父亲带着手表回到家中,我们都被那精致的表吸引住了。我们围拢过来,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小心翼翼地抚摸着手表。父亲却依旧低调内敛,仿佛这只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我们这些孩子却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到处向人炫耀。不一会儿,邻居们也纷纷前来,只为一睹这块手表的风采,这在当时的连队里成了一个小小的轰动事件。
父亲一生只戴过两块手表,都是普通的上海牌机械表。在我懂事的时候,就看到父亲戴着那块白钢外壳的上海表,虽不奢华,却有着一种质朴的美。那时,为了确保时间的准确性,父亲常常会和连队领导核对时间。当他们把手表放在一起,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这样核对后的时间,让父亲放心,也让他的生活和工作更加有条不紊。
记得有一次,手表的表面不小心沾上了油漆,父亲心疼得眉头紧锁。他急忙找来汽油,用一块柔软的棉布蘸着汽油,轻轻地擦拭着手表。他的动作是那么轻柔,仿佛在呵护一个新生的婴儿。他花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不断地擦拭、哈气,直到手表恢复如初。还有一次,父亲洗完脸后因忙于工作,把手表忘在了洗脸盆旁边的窗台上。我在洗脸时发现了手表,一时好奇便戴在了自己手上。等我洗刷完毕准备去上学时,父亲匆匆忙忙地回来,焦急地问道:“看见我的手表了吗?”当我告诉他手表在我这里时,父亲瞪了我一眼,那眼神中既有责备又有宠溺,然后转身离去。
人戴手表,是为了更好地掌控时间。父亲常说:“要和时间赛跑,驾驭时间,让时间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成为时间的奴隶。”小时候的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深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渐渐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1980 年,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天,父亲把他心爱的第二块上海手表(秒针有红箭头)送给了我。他语重心长地叮嘱我,做任何事情都要准时准点,甚至提前完成。
时光飞逝,父亲已经离开了多年,但那块上海表却依然在正常运转。如今我也退休了,可我每天依然与父亲送给我的这块“红针上海表”形影不离。这块手表承载着父亲的爱与期望,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它时刻提醒着我,珍惜时间,不负光阴,让这份爱与传承在时光中永恒。
(2024年8月25日于新疆石河子北泉镇)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图 片:荣美光(部分网络)
编 审:周 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