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之路(三)
王慧仙
一是言多必失。四年级时,数学老师讲解综合运算题时出现口误,我儿子立刻举手指出。课后,这位老师找到我说:“你儿子今天让我今后没法上课了。”我心头一惊,忙问怎么回事。她解释道:“我讲题时稍有不慎,你儿子就敏锐地发现了,当场举手纠正,还分析得条理清晰。全班学生都看着,我简直无地自容……”我深知老师最怕在学生面前出丑。为挽回她的颜面,我让孩子当面向她道歉。不料他不仅拒绝,还一脸认真地昂着头说:“老师,我课堂上说得全对呀,为什么要道歉?”我急忙制止:“你说得对,但该私下提醒,不能当着全班的面。”他理直气壮地反驳:“如果我不当场指出,同学们做错作业怎么办?”这位老师只得红着脸夸了他几句,便匆匆离开了。为此,这位民办教师险些丢了教职。
二是自理能力是增长勇气的基础。我儿子因早产养育不易,加之农村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婆婆家和娘家只有他一个小男孩,使他成了两家的掌上明珠。家人呵护备至,从不让他独自出门,溺爱得“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这种娇惯使他特别胆小,独立行动能力差。六七岁时,让他去其他老师那里取东西,他不敢独自前往,非要妹妹作伴。到了门口还让妹妹喊“报告”进去拿,自己则躲在门外不敢进。同事们提醒我:“王老师,你孩子学习很好,但胆子太小了。为了孩子的未来,该放手些。”这番话令我恍然大悟——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自信和勇气,对其未来生活和为人至关重要。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锻炼他:让他独自去附近商店买盐、买茶……起初每次出门他都噘着小嘴、含着泪不愿去,几乎是被我推出去的。我明确告诉他:“买不到盐别回家。”安排他给老师们送东西,和小朋友去小河边、山坡上玩,培养语言交流和社交能力。我外出开会时,把他独自留在家中,吃、喝、拉、撒、学习全由他自己安排——以往都是寄放在学生家,千叮万嘱生怕出事,反而养成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通过在日常生活中锻炼,经过多方面培养,他胆子渐渐大了。
有次他想取柜顶的东西,碰倒了油壶,油泼得满身都是。因怕我责备,竟独自往十里外的姥姥家跑,被同学发现后拦在村头。我开完会回校时,学生跑来报告:“闫剑锋要去姥姥家,在村头被同学看着!”我急忙赶去,只见他满身油污沾着土,活像个小泥人,低着头等我发落。我严肃地问:“姥姥家那么远,你敢一个人去?”他抬头看看我,点头表示敢。我牵着他往家走,越想越后怕:要是没被拦住,等我开完会该上哪儿找孩子?去姥姥家要翻山过沟,途经的红山沟还传说有狼吃人,多危险啊!
回家后我问他:“你跑去姥姥家,妈妈回来找不见你着不着急?”他答:“急。”我肯定他:“不怕路远敢去姥姥家,说明你胆大勇敢,这很好。但犯了错不能逃避,勇敢承认才是好孩子。”见我没责备,他大胆坦白:“油泼身上时我没想去姥姥家。玩了一会儿衣服脏得厉害,怕您生气,才想到去姥姥家让舅妈洗……”孩子说了实话就该表扬,我说:“你肯跟妈妈说真话,很好。要记住:自己的事该自己做,不能麻烦别人。不会洗时妈妈帮你,会洗了就要自己动手。”儿子不服输地说:“我会洗!就是拧不干像您那样……”为鼓励他的自信,我顺势引导:“会洗衣服很棒!拧不干妈妈帮你拧。”从此只要我把换洗衣物泡在盆里,他就主动洗。孩子手劲小洗不净,为保护他的自信,我总趁他不注意时搓搓脏处。他穿上自己洗的衣服总会自豪地说:“妈妈看我洗得多干净!”通过点滴小事的锻炼,他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
十七岁离家去西安上大学,我忧心忡忡地写信事无巨细地询问。孩子回信说:“别的同学脏衣服攒成堆后花钱洗,我换下一件,就自己洗一件。军训时发的衣裤太长,自己找来针线,一针一线折缝,很是费劲,手被针扎了好几处,但缝得十分合身……”字里行间,孩子已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让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爱好写作、绘画、旅游等。早年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诗歌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