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马斗全的《书似佳人又似儿》从不是简单的文人闲笔,而是一把剖开中国读书人命脉的解剖刀。当"摊好书如对佳人"的雅趣撞上"卖书如卖儿"的血泪,这组被刻意并置的意象,撕开的何止是一个学者的生存困境,更是整个中国文人阶层在时代碾压下的精神断代史。
文章的精妙在于用"轻"托"重"的叙事诡计。开篇引《小窗幽记》《幽梦影》的闲情逸致,看似是为文人爱书的传统溯源,实则为后文的撕裂感埋下伏笔。当罗元贞"山妻红泪两行垂"的诗句砸下来时,那些"对佳人""会良友"的雅兴瞬间成了残酷的反讽——在"八口日须糊"的生存命题前,"书痴原爱书如命"的执念,不过是填不饱肚子的空谈。作者对诗句的引用极具心机,"立券数烦吾"的自注,比任何抒情都更赤裸地暴露了知识分子在生存面前的尊严剥落:曾经视若性命的典籍,最终成了"立券"时按数清点的商品。
更尖锐的是,文章没有将罗元贞的遭遇归为个人悲剧,而是通过"万事无如吃饭难"的普适性呐喊,指向了一个更残酷的真相:中国文人千百年来构建的"书斋理想国",在饥饿面前不堪一击。当"卖书"从个人选择变成生存必需,那些被贩卖的何止是百卷青缃,更是一个阶层的精神根基。作者用"怃然者久之"的克制笔触,将这种集体性的精神创伤藏在字缝里——罗夫人的眼泪,哭的哪里是几本书的得失,分明是整个知识群体在时代洪流中被迫割舍精神家园的痛。
结尾那句"可贵品质和优良传统"的总结,看似温情,实则带着冷峻的清醒。当爱书之情需要在"赏玩"与"割舍"的两极中被验证,这种传统本身就带着悲壮的底色。马斗全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让我们看见:文人与书的羁绊,从来不是风花雪月的雅事,而是在生存与精神的撕扯中,始终未断的那根骨血。这根骨血,才是中国文脉最倔强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