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中华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陈明岗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岁月如暗夜的惊雷,震撼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那是日本侵华的黑暗时期,一段充满血泪与抗争的悲壮史诗。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的枪声,如恶魔的号角,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白山黑水间,无辜百姓惨遭屠戮,锦绣山河被肆意掠夺。短短数月,东北三省沦陷,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他们在侵略者的皮鞭下颤抖,在饥饿与恐惧中挣扎,那是怎样的人间炼狱啊!
时光的车轮滚动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炮声,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日本侵略者妄图以"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将中华民族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武汉会战……每一场战役都充满了血腥与死亡。南京,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在1937年12月 13 日之后,成了人间地狱。三十万同胞的生命,在侵略者的屠刀下消逝,鲜血染红了秦淮河,冤魂在古城上空哭泣。据统计,在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超过3500万。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是无数家庭的顶梁柱、是父母的心头肉、是孩子的依靠。他们或是倒在战场上,或是死于侵略者的屠杀,或是在饥饿与疾病中痛苦地离去。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无数工厂被炸毁,农田荒芜,城市变成废墟,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被严重阻碍。
然而,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担当起了抗战的中流砥柱。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7 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人后方,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这些灵活多样的战术,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无数共产党员,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与敌人周旋,直至弹尽粮绝,壮烈牺牲;赵一曼,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1945年8月15日,这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日本天皇裕仁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那一刻,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人们欢呼雀跃,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
时光荏苒,如今距离抗战胜利已经过去了八十年。在这八十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满目疮痍的祖国,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曾经被侵略者欺凌的民族,如今已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科技领域,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探海,这些伟大的壮举,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在经济领域,中国的高铁、5G技术、电子商务等,走在了世界前列,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文化领域,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抗战胜利而牺牲的先烈们。他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勇往直前的勇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要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和平。我们要坚决反对任何美化侵略、歪曲历史的行为,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和尊严。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美好的未来,让抗战胜利的光辉永远照耀着中华大地!
作者简介
陈明岗,笔名陈峰民。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爱好文学擅长诗歌创作。先后发表诗歌200余首。多次参加全国诗歌散文大赛获奖。《中华文化》荣获散文一等奖,入编《2024年度华语文学精品选》。有作品荣获“墨韵新年*黄河杯”金奖。曾任山西省曲沃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客座教授,现任中国散文网高级作家,中外诗歌散文交流大使,《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世界文学》签约作家。《白鹭文刊》执行主编等。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第二届“白鹭杯”金笔作家金笔诗人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