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散记
(一)
文/刘学东
初上高原
(原创家在山河间2025—7—24山西)
2025 年 6 月 20 日,平陆县国际旅行社组织的“西藏味道”之旅正式开团。我们乘坐动车 D2821 从运城出发,晚上 7 点 50 分抵达西宁,9 点 50 分换乘西宁至拉萨的有氧列车,就此开启了令人期待的天路之旅。
夜幕已然降临,然而大家兴奋得毫无睡意,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中心议题只有一个:会有高原反应吗?得益于列车的供氧设施,多数人高原反应的感觉并不明显。但我却有所不同,首先是眼角的毛细血管破裂,右眼出现充血现象;其次还伴有头疼胸闷的症状。我所在的 2 号车厢有一个来自香港的游学团,带队老师是一位 30 多岁的黄姓美女。她表示,由于自己没有高原反应,所以每年都会带几批学生来青藏体验高原风情。香港的游学情况与大陆不同,香港政府会补贴一半费用,而在国内游学则全部由学生自己承担费用。这些年轻人虽然身体素质不错,但也有不少人出现了高原反应。他们大多是中学生,来自香港不同的学校,首次踏上大陆的青藏高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讲的大多是港版粤语,我们很难听懂。
西宁市区海拔 2240 米,列车行驶不久便进入塔里木盆地,途经青海湖和茶卡盐湖。由于是晚上,外面的景色难以看清,游客们渐渐地进入了梦乡。这两个景点我之前去过。火车沿着青海湖西侧向南行驶,若是白天,湖区的美景便可尽收眼底。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和咸水湖,湖面长 105 公里,宽 63 公里,海拔 3194 米,平均水深 21 米。湖水的颜色会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改变,晴天时波光粼粼,阴天时烟雾缭绕。成群的湟鱼在湖中悠然游弋,因为藏民有不食鱼的习俗,这里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鱼儿也因此格外幸运。每逢秋季,来自全国各地的蜂农们会沿着湖边安营扎寨,采集秋油菜蜂蜜和蜂王浆,青海湖王浆产地堪称全国最好的蜂王浆产区之一,产品主要出口到日韩等地。此外,这里每年还会举办一次环湖国际自行车赛。青海湖凭借其高海拔、大湖面、咸水质以及丰富的鱼类资源,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列车继续前行,抵达乌兰县,这里的茶卡盐湖面积达一百多平方公里。它是在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因板块运动而形成的内陆盐湖,氯化钠储量约 4.5 亿吨,是我国重要的食盐和芒硝生产基地。打开手机,每天都能看到好几条售卖茶卡湖盐的视频。这几年,我从网上购买食用的就是茶卡湖盐,它纯天然、无添加,特别是没有加碘,堪称食盐的优质之选。茶卡盐湖被誉为“天空之镜”,进入湖区必须乘坐专用小火车。景区内有许多盐雕,如盘古开天、七仙女下凡、瑶池相会、成吉思汗等主题。盐湖的地质构造和盐硝产品与我们运城盐湖颇为相似,只是可惜运城盐湖如今已无盐硝可采……
凌晨 4 点 15 分,列车抵达格尔木站,火车在此停靠 28 分钟,进行物资补充和加挂车头。不少旅客纷纷走到月台上拍照留念。格尔木市是青藏铁路上的重要站点,当年修建青藏铁路的铁道兵指挥部曾驻扎于此,所有进藏车辆都会在此加油、加水并补充物资。40 年前,我们村的几个伙伴参军后曾在这里参与铁路修建。我拍了几张照片发到村群里,不知道他们是否看到。
过了格尔木,真正意义上的天路之旅才算正式拉开帷幕。随着黎明的到来,东方天边泛起鱼肚白,霞光逐渐爬上雪山,窗外的景色如画卷般不断映入眼帘。瞧,一座连绵不绝的雪山扑面而来,它便是赫赫有名的玉珠峰雪山。玉珠峰雪山是昆仑山的第一高峰,海拔 6500 米,山上雨雪不断,终年积雪不化。旁边还有一座玉虚峰雪山,两座雪山宛如姊妹,恰似一幅壮观的画卷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6 点 15 分,列车绕了一个大弯,来到雪山脚下,窗外白茫茫一片,霞光洒在主峰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雪山显得愈发雄伟神奇。香港的学子们纷纷从睡梦中醒来,望着裹满银装、闪耀着金色光辉的雪山,兴奋得手舞足蹈,纷纷拿起相机拍照。他们生长在繁华的香港,第一次目睹如此雄伟神奇的雪山,那种激动的心情我实在难以用言语形容。倒是来自邯郸的一位年轻游客,一边拍摄视频一边激动地喊道:“哇,太美了,我太幸福了,这辈子值了……”
告别玉珠峰雪山,列车驶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这里总面积达 60 万平方公里,涉及青、藏、疆三省,其中青藏线沿路面积为 4.5 万平方公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长江的源头,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广袤的荒野上栖息着大量的藏羚羊、野牦牛、野骆驼、野驴、野鹿等数百种野生动物,还有无数的菌类植物。为了保护藏羚羊迁徙这一世界奇观,青藏铁路特意设计了许多桥洞路涵。我们在列车上仔细搜寻各种野生动物,只见成群的藏羚羊和三三两两的牦牛不时出现在视野中,大家不禁尖叫起来,纷纷拍照、议论,车厢内热闹非凡。
这条天路,真正是举世无双,它与 G109 公路并驾齐驱,缓缓向世界屋脊延伸。过去,它曾是一条茶马古道,一千多年前,文成公主历经三年多的徒步跋涉,从这里进入西藏和亲,为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如今,它又是连接西藏边陲与内陆的交通生命线,在国家安全和藏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有幸踏上这条天路,内心充满了荣幸与激动!同伴们忘却了高原反应,甚至顾不上吃饭,都趴在窗口向外张望。此时正值上午十点多,高原的天空犹如澄澈无瑕的蓝色宝石,纯净得让人惊叹,仿佛轻轻一碰就能穿透它冲入宇宙。它无边无际,将整个高原温柔地拥入怀中,于无声处散发着一种宁静、祥和、威严、庄重的气息,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看呐,朵朵白云紧紧缠绕在湛蓝的天幕之上,宛如一群洁白的精灵翩翩起舞,时而聚集,时而散开,又好似天外来客,正热情地向人们敬献哈达,这种神奇的感觉只有在这条天路上才能深切体会到。
随着列车的疾驰,唐古拉山映入眼帘。这里的雪山堪称青藏高原的灵魂,以一种超凡脱俗的姿态屹立在世界屋脊之上。那洁白的山尖和雄伟的峰峦,恰似地球的脊梁。山间的冰川犹如一条条流动的银色河流,孕育着生命的源泉,滋润着世间万物。沱沱河从山脚下流过,它是长江的源头,是生命的摇篮,是母亲的乳汁。列车一路攀升,抵达青藏铁路的最高点——唐古拉山火车站,这里海拔 5037 米,是无人值守车站,也是天路的最高点。不少人出现了头疼、气喘等高原反应症状,幸亏车内有供氧设备,还有特需加氧服务。我申请了一个加氧设备,使用后感觉好了许多。
过了唐古拉山,便来到全国最为艰苦的那曲地区。这里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树木难以生长。据说西藏政府曾出台政策,谁要是能在那曲栽活一棵树,就奖励 30 万元,然而多年过去,这个奖项始终无人能得。过了那曲,列车一路下行至当雄,两边的荒原和山峦渐渐出现了绿色。藏民的村寨和悠然自得的牛羊不时从车窗前闪过。不过,这里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藏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也较为艰苦。
下午 6 时左右,列车经过纳木错湖、穿过羊八井隧道,缓缓进入拉萨市区。终于到啦!我们拖着行李来到车站出口,当地旅行社的接站人员向我们每人敬献了一条洁白的哈达,并送上“扎西德勒”的祝福。
西藏,我们终于来啦!

作者简介:刘学东,中共党员,平陆县计王村人。曾在平陆县委.县政府.县人大机关和乡镇任公务员。退休后受聘于一食品加工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