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不是浪漫的。
他们举着火把游行时,
鞋底粘着去年的谷壳,
衣襟沾满牲畜的气味。
这是真的。
在你作品的照片里,
人们围着篝火跳舞,
像一群发烫的甲骨文。
考古学家说,
我们的祖先就这样,
用火焰在黑夜的肚皮上,
写下第一个“人”字。
我翻阅地方志:
“六月廿四,彝人持炬,
照田驱蝗,以祈丰年。”
原来那些摇晃的火把,
不过是饥饿的反义词。
你脸上被抹的黑灰,
是另一种文字。
当手指划过皮肤,
炭粒与盐粒混合,
就完成了一次古老的翻译——
“我在这里,
你也在这里。”
现在他们用LED灯替代火把,
用电子红包代替抹黑。
县志编纂者写下:
“传统民俗正向文明演进。”
为什么火光越亮,
我们的影子越淡?
我查遍所有典籍,
最后在火把节的灰烬里,
摸到一个烫手的答案:
人们举着火把,
不是为了看清彼此,
而是为了让黑暗承认,
人类有发光的权利。
作者简介:
赵景阳(轩源),男,1964年生,河北省人,中共党员,会计师,国企集团高管。
酷爱中华传统文化,诗歌诗词爱好者,收藏爱好者,周易爱好者。业余进行诗歌创作,作品散见于都市头条,中华赵氏诗词等平台。
2023年8月荣获都市头条井冈山群第二届“十佳明星作者”荣誉称号;同年10月荣获历届十佳明星作者“争霸赛”三等奖第③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