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我的启蒙老师
赵昌忠
我的学习,经历了十二年半春夏秋冬的更替:小学四年、初中二年半、高中二年、大学四年。
在这漫长的学习生活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启蒙老师孙兰英。
孙老师是一位极普通的小学老师:中上等个儿,微胖身材。她那乌亮的眸子射出的光,显得睿智而深邃,坚韧而自信。
在我的记忆中,孙老师慈祥而严肃。
随着时光的流逝,印象最深的是,她批改我的作文,在作文后写过这样一段话“自古人生多磨难,凸凹不平何处无?坎坷面前不屈服,希望之路在前头”。
这句话,至今我记忆犹新,也给我的学习插上了勇敢腾飞的翅膀。
孙老师虽然是带着四个孩子的母亲,仍然坚持按时时上课的好老师。
她的爱人是医生,没时间照顾家务。
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饭,照顾四个没有成年的孩子,洗漱完毕,再把中午的饭放在锅里,同时将中午要炒的菜洗好切好,又总是八点前急匆匆地到课堂,开始了一天紧张繁忙的教学工作。
她是博平镇赵庄村的媳妇,她一人把全村30多名适龄儿童都组织起来。担任一至四年级复式班的课程。她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教完一年级,安排好复习和作业,再教二年;每节课各年级都有授课、有作业、有复习,并且数学、语文重担一人挑。
孙老师从没有给学生发过一次火。
有一次我和同学闹了纠纷,我俩被叫到她办公室,我带着犹豫、紧张、害怕等复杂心情站在孙老师面前……
事情的结果与我想的恰恰相反。
她严肃地、和蔼地问明原因并向我们说明损坏东西必赔的道理。她没有批评,也没有给我们惩罚。我们俩人都感到她即是一位好老师,又像是一位可亲可爱的母亲。
孙老师从来都给她的学生留一份尊严,使每个同学都抬头做人。
一个同学偷了另一个同学的学习用品,孙老师不但使这两名同学没有产生任何矛盾,并且使这两名同学和好如初。孙老师用什么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是我1966年至1970年的小学老师。那些年不尊重老师,诬蔑、谩骂老师的现象皆有 。
孙老师受了多少委屈 ,流了多少泪,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记得有一次,孙老师被学生气回了家,上午没上班,下午我们几名老师心爱的学生陪同老师玩,有时陪伴也是调理心情的最好办法。
现在的我,才真正体会到老师当时一时的心情;她真想甩手不干了,在家带好孩子,寻找乐事,养家糊口,可强烈的责任心在激荡着她的心弦 ,有着对学生的爱,下午便带着微笑继续给我们上课……
我是孙老师的好学生,我的两个姐姐都是在校初中生,我数学受姐姐的影响,到了小学四年级,我的数学学习有时超出孙老师的教学范围,我经常越着孙老师,去找同在一校教五年级数学的秦老师解疑,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总是从孙老师的眼神中,看到的是认可,是支持,是赞同,是鼓励。
1971年,茌平二中招生,条件是考试,择优录取。
这样,我随同本村十几名小学四年级毕业生,参加了茌平二中组织的初中部考试,
结果只有三名被录取,我是其中之一。
步入初中后 ,孙老师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像一串串跳动的音符,时刻激励着我 ……
由原来的一名启蒙老师教我,发展到多名单科任课老师教。
我敏锐地感到,我学习的春天来了,彷徨、等待、消极,只是愚昧者的信条,只能成为落榜生。
在那个受贫穷社会折磨的年代,只能靠知识改变命运,不努力学习就意味着过一辈子苦日子。
我时刻不忘孙老师的谆谆教诲,一步一步从初中、读到高中、大学……
现在,退休的我,时常回忆起我的启蒙老师孙兰英,虽然,她离开我们五个年头了,但她那种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教学精神永远记在我的心中。
孙老师不仅是我学习进步的启蒙老师,也是我接人待物的引路人;她给我的童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我成为有理想的追梦人。
作者简介,赵昌忠,爱好写作,热爱生活。上世纪80年代:曾是工人日报、中华老年报、职工天地、山东工人报、聊城日报等七家报刊杂志的特邀记者和通信员,发表新闻稿件百余篇;在中国少年之星小天鹅第六期发表报告文学(拼搏曲)荣获一等奖;在茌平区2008年机关作风建设科级干部笔记本展评中荣获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