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同福居拍摄纪实
文 字:边 际
图片: 同福居

好象是久远的故事,其实是昨天拍摄的镜头。2025年7月20日清晨六时,拍于恩施凉雾乡。女人肩上驮着整个货摊——竹篾撑起的巨大背篓,裹紧的包袱是山岳形状的瘤结。路面映着浑浊的天光。这负重前行的身躯是动态的,在流线型的摊铺影壁之间切开一道活着的年轮。
那边厢,一辆汽车半截轮子露在街沿,闪亮的铁漆如镜面般映衬。这钢铁造物的文明之形被完整地纳入镜中,而轮子近旁,却立着老妇一身深色的衣饰。她背上深褐色的巨篓沉沉向下弯折,装满层层叠叠的塑料包裹,盖顶的白布随篓沿轮廓紧绷如鼓皮。她微微前倾脖颈,用肩颈、脊椎去承接来自大地的分量——这血肉筑山的负荷感,同样刻写于时代的另一面。
在这片喧闹的热带色彩中间,背篓女子的身影浮沉,在人群与摊位之间蹒跚游移,恍若巨大的负壳在潜行。而绿裙女人从她们身旁轻快掠过,裙角扫过空气,扬起的褶皱全然无惧,浑然不知自己霓裳的轻盈离这些背篓者的咫尺相隔,竟隔开了两个世纪。
双肩勒紧竹篾的印记,不单是货物留下的勒痕。她们以骨血铸成路基,在沥青与汽车之外另辟一条人行的细流。
背篓巨大如黑色丘陵,将她们形销骨立的背影吞没,唯留下绷紧的轮廓,在光影流动的市声中浮沉。篾条的细韧与身躯的柔韧,原来比钢铁更耐久——它在日复一日的重压下沉默伸展,将岁月的印痕碾进肩膀的深谷里。 塑料红袋在她们腕间摇晃,是沉重中的一点活泼,是她们唯一携带的、亮色标记的日子——那是背负的年轮上,一道活着的深红。
路是湿润的,黏着赶集归人的脚。赶了山路的女子,身后驮着一座小山——沉甸甸的背篓,那是一座活的货仓,塑料布兜紧了未知的重物,摇晃地承担着日常生计。
不必言说那隐没在远处人影后的迢遥山道,也不必细数篓底深埋的艰辛——单凭她们脊梁之上负重的高度,便仿佛凌越了所有崎岖,将山拗踏在脚下。每一步跋涉皆是凭血肉的意志凿刻于土石的生命碑文。崎岖蜿蜒的坡道,被她们的脊背压平,压成一条通往生计的路。
赶集女人身上背负的,又何止是箩筐货物?那是全家灶台的温度,是幼童的新衣,是土墙内所有期待的份量。她们沉默却坚韧地将这期盼背回各自山坳里的屋檐下。山路漫长终有尽头,她们的担负却日日循环;她们以脚步为界,把崎岖踩得平整。每一次弯腰都是对生活的敬礼。
她们汇入市声,在攒动的人流中,与无数物件的影子重叠、分开、融合。这些在喧闹中兀自跋涉的山之脊梁。
她们以凡躯驮起重担,沉默如大地本身。
这些坚韧的影子在集市与村落间织就生命的经纬。
女人。
山里的女人。
山里赶集的女人!所有的艰辛都是命运里不屈的亮点。不是鸡汤文学,何必空说岁月静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