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哨卡的“格桑花”:刘梅用15年坚守书写青春答卷
编者按:十五载青春,在雪域写就最动人的“坚守诗”
18岁到33岁,是人生最炽热、最富可能的15年。有人在校园追逐梦想,有人在都市闯荡江湖,而刘梅,把这5400多个日夜,都交付给了海拔4200米的雪域哨卡。
钢枪磨亮过15轮月亮,巡逻靴踩碎过15个寒冬,机房的铁架记得她冻僵的手指,界碑的纹路里藏着她年轻的体温。这15年,她从扎着马尾的新兵,长成哨所里“定海神针”般的老兵,把少女的柔软,锻造成护佑国土的坚韧。
那些被藏在“保密”二字后的功绩,那些因“不可替代”而搁置的提干,那些深夜里未接的电话,终究在她提出退伍时,化作一句滚烫的告白:“你有多重要,我们不能说,却一直记着。”原来,15年的沉默坚守,从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山河早已刻入骨髓的惦念。
脱下军装时,33岁的她带着边关的风雪,走进民政厅的窗口。走访军属的脚步,轻得像巡逻时踩过新雪;为老兵遗孀补手续的执着,烈得如当年趴在雪地里接电缆的拼劲。她用另一种方式证明:15年的坚守,早已把“担当”二字,绣进了生命的底色。
我们写下她的故事,是想告诉每一个人:15年青春,若锚定了“忠诚”二字,便会在雪域高原、在寻常岗位,都开出同样动人的花。这朵花,叫奉献,叫坚守,更叫——一个中国军人对家国最质朴的承诺。
雪域哨卡的“格桑花”:刘梅用15年坚守书写青春答卷
张庆明
在祖国西北边陲的314哨所,海拔4200米的雪域高原上,有一朵绽放了15年的“格桑花”。她叫刘梅,从18岁到33岁,把人生最炽热的青春献给了这片苍凉却神圣的土地,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边境线上刻下了属于中国女兵的忠诚与担当。
一、以初心为墨,在雪域写下“坚守”二字
1998年的春天,18岁的刘梅背着行囊站在314哨所前,面对连长“一个女孩子能受得了吗”的担忧,她只说了一个字:“能。”这一个字,成了她此后15年的人生注脚。
这里的日子,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单调与严酷。海拔4200米的高原,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冬天的气温能跌破零下40度,巡逻时脚下的冰碴能割破靴子;方圆百里不见人烟,最近的县城要颠簸4个小时车程,连喝上一口热水都要靠发电机苦苦维持。2003年起,哨所的女兵陆续离开,只剩下刘梅一个人。有人劝她调走,她总是笑着说:“我在这里挺好的。”
挺好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自律与坚韧。每天凌晨6点,她的身影准时出现在晨跑队伍中;上午扛着钢枪在边境线上巡逻,一步一个脚印丈量国土;下午钻进冰冷的机房维护通讯设备,手指冻得僵硬就搓搓再干;晚上在灯下学习理论,还不忘给战友们缝补磨破的作训服。她说:“日子虽然简单,但每一分钟都连着家国,踏实。"
二、以担当为笔,在危难处彰显军人本色
高原的风雪从不会提前打招呼,但刘梅的担当,总在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2005年那场持续三天三夜的暴风雪,哨所发电机突然罢工,通讯瞬间中断,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我熟悉设备,我去修!”她裹紧军大衣冲进风雪,睫毛上结着冰碴,手脚冻得失去知觉,硬是趴在雪地里排查线路,两个小时后,发电机的轰鸣重新响起,像一声胜利的号角。
这样的时刻,在她的15年里还有很多。2007年,巡逻时发现三名偷渡者,她沉着上报并引导战友合围,成功抓捕;2009年,暴风雪中救下迷路的牧民,把自己的干粮和大衣都给了对方;2011年,执勤时敏锐察觉边境可疑活动,提供的情报为上级决策赢得了关键时间。一次次嘉奖与记功证书,堆在她的床头,那是她用勇气与智慧换来的勋章。
有人问她:“一个女孩子,拼这么狠干嘛?”她总是望着远处的界碑说:“穿着这身军装,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得护好。”
三、风雪中的“挽留”:一场迟到的揭秘
2013年5月,当“退伍申请”四个字从刘梅口中说出时,整个哨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震动。连长王海的文件散落一地,政委李建军连夜驱车赶来,团长、师长相继抵达——这场看似普通的退伍申请,牵动了整个师部的神经。
那个被47个未接电话填满的夜晚,刘梅终于在师长的当面谈话中,听到了那句迟到15年的“揭秘”:“314哨所是边境线的‘信息枢纽’,你的设备维护技术、对地形的熟悉度,以及15年零差错的执勤记录,让这里成了最稳固的‘眼睛’。我们一直在向上级申请‘特殊提干通道’,但因岗位保密性质,始终无法对你明说……”
原来,她多次参与的“设备维护”,实则是保障边境加密通讯的核心工作;她救下的“迷路牧民”,曾携带重要情报;她提供的“可疑活动线索”,曾挫败多起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件。这些涉密任务,让她的功绩无法公开表彰,提干也因“岗位不可替代性”被一再搁置。“不是忘了你,是不能让你知道有多重要。”师长的话语里,满是愧疚与敬重。
四、转身亦是担当:从边关哨卡到民政岗位
这场揭秘让刘梅泪湿眼眶,15年的委屈与坚守在此刻有了答案。最终,组织尊重她的选择,为她启动“功勋安置计划”:不仅为她补办了二等功奖章,还根据她的意愿,将她安置到家乡的民政厅优抚安置处工作。
2013年秋天,刘梅脱下穿了15年的军装,走进了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面对新岗位,她拿出哨所带出来的“韧劲”:白天跟着老同志走访军属家庭,记录优抚对象的需求;晚上钻研政策文件,把高原上练就的“细致”用到核对优抚数据上。
一次,她接待了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遗孀,老人因手续不全无法领取补助,急得直抹泪。刘梅想起自己在哨所时“风雪里修设备”的劲头,跑了三个部门核实档案,用一周时间补齐材料。当老人拿到补助金时,拉着她的手说:“姑娘,你身上有股军人的实在劲儿。”这句话,让她想起了314哨所的战友们——无论在哪个岗位,“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
如今的刘梅,会定期给314哨所的新兵寄去亲手缝补的护膝,会在退役军人座谈会上讲述边关故事,会带着优抚对象去烈士陵园祭奠。她说:“从守护国土到守护战友的‘身后事’,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站岗。”
五、永不褪色的忠诚:一朵格桑花的精神延续
15年边关岁月,刘梅用青春诠释了“坚守”的分量;转身民政岗位,她用行动延续着“奉献”的意义。她或许没有肩扛将星,但二等功奖章在胸前同样闪耀;她或许不再巡逻于雪域,但优抚对象的笑容里,藏着另一种“守土有责”的担当。
这朵从雪域哨卡走出的“格桑花”,从未因环境改变而凋零。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忠诚,不在聚光灯下的喧嚣,而在无人知晓时的坚守;真正的担当,不在岗位的显赫,而在每一份责任里的全力以赴。从314哨所到民政厅的办公桌,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那颗“为家国、为人民”的赤子之心。
这样的人生,值得我们深深致敬——因为她让我们懂得,15年的青春坚守,足以让平凡生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每一个日子都成为守护家国的勋章。
《咏刘梅》
十八辞家赴雪乡,戍台十五鬓初霜。
枪随冷月巡边堠,手裂寒风护线忙。
未接铃书藏赤胆,终凭勋册补旧章。
卸装犹抱边关志,民曹案畔续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