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行吟
文/樊志刚(辽宁)
悄然一夜雨,酷暑透清凉
独步山中去,幽林微带香
鹊语枝头绕,蜂蝶逐花忙
随吟诗一缕,禅趣也悠长
山径掩苍翠,草深绿正浓
闻啼不见影,迷绕又几重
潜坐松林下,尘迹杳无踪
曾与追忆处,流水伴残红
红樱娇欲坠,深藏微不露
犹记那年春,思君仍如旧
遥知两鬓霜,大梦又何求
故乡再相聚,明月下莲舟
荒阶少人至,依稀旧苍苔
古柳又新枝,往事尘中埋
抚思谙无常,只影独徘徊
此身何处寄,期许在莲台
登高凭望远,疏雨罩尘寰
浮生渺如蚁,世事了残烟
逐业转六趣,漂泊又何年
念佛往极乐,橫超生死关
2025夏日于龙首山中
雨润山径,禅趣悠长——樊志刚《山中行吟》诗评
樊志刚的《山中行吟》以组诗形式铺展夏日山居的禅意画卷,在雨润山林的清幽中,将自然景致与禅心感悟交织,字句如清泉流涧,于寻常草木间见通透哲思,于步履所及处藏浮生顿悟。
雨启禅兴,林深闻趣
首章以“悄然一夜雨,酷暑透清凉”破题,雨涤暑热的瞬间清爽,为山中行吟奠定悠然基调。“独步山中去,幽林微带香”勾勒独行身影与草木清香,“鹊语枝头绕,蜂蝶逐花忙”以声动衬幽静,禽鸟蜂蝶的鲜活动态让山林有了生机灵趣。末句“随吟诗一缕,禅趣也悠长”将景、情、悟收束,诗人并非刻意寻禅,却在自然生机中与“禅趣”不期而遇,那份悠长恰如林间未散的清芬。
苔径寻幽,尘迹渐远
次章转向山径深处的探幽之旅。“山径掩苍翠,草深绿正浓”的视觉铺陈中,“闻啼不见影,迷绕又几重”以听觉留白添朦胧感,如禅境中的“见山不是山”。“潜坐松林下,尘迹杳无踪”是身心融入自然的瞬间超脱,当俗世纷扰被松涛隔绝,“曾与追忆处,流水伴残红”的怅惘便也随之淡去——流水载残红的意象,暗合“逝者如斯”的时光哲思,却在清幽中少了悲戚,多了释然。
红樱寄思,莲舟待月
第三章以“红樱娇欲坠,深藏微不露”起笔,将镜头聚焦于山间一抹嫣红,既是实景写生,亦含情愫暗涌。“犹记那年春,思君仍如旧”由花及人,往事在眼前流转,而“遥知两鬓霜,大梦又何求”的自问,道尽历经岁月后的通透:功名如梦,唯有真情难忘。结尾“故乡再相聚,明月下莲舟”以虚景收束念想,明月莲舟的清雅意象,将思念从怅惘转为温润期盼,禅意中的人情味愈发浓厚。
古阶悟常,心寄莲台
第四章落笔于山林深处的古旧痕迹。“荒阶少人至,依稀旧苍苔”的寂寥中,“古柳又新枝,往事尘中埋”藏着无常之理:苍苔印旧痕,新枝催旧岁,往事终如尘烟。“抚思谙无常,只影独徘徊”是直面孤独后的顿悟,而“此身何处寄,期许在莲台”将心灵归宿指向精神彼岸,莲台的清净意象,为漂泊的灵魂寻得安放之所。
登高望世,念佛超尘
末章登高望远,视野豁然开朗。“疏雨罩尘寰,浮生渺如蚁”以俯瞰视角观照世事,尘寰烟雨与蝼蚁浮生的对照,道尽人生渺小与世事苍茫。“逐业转六趣,漂泊又何年”的叩问直击生命本质,最终以“念佛往极乐,橫超生死关”作结,将禅趣升华为信仰的力量,让山中行吟的哲思有了明确的精神指向。
全诗五章如移步换景的山水长卷,从雨润清凉到登高望尘,从禽鸟蜂蝶到红樱古柳,自然意象与禅心感悟交融无间。语言质朴如口语,却含不尽余味——“随吟诗一缕”的随性,“尘迹杳无踪”的清净,“明月下莲舟”的温情,“期许在莲台”的笃定,共同构成一幅动静相济、情景相生的山居图。诗人以“行吟”为线,将所见所闻所感熔铸于诗,让禅意不再是枯寂的玄思,而是在山水间、在人情中自然流淌的生命体验,读来如饮山涧清泉,沁心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