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雾峰宵峪.上平七虞
李斌 (四川成都)
雾锁峰山帛影无,宵湾沚谷路巅途。
清风逸尔霏幽送,浅水飞烟万丈趋。
【译文】
雾锁峰山,帛影消散;
夜湾沚谷,路至巅途。
清风送雾,霏幽弥漫;
浅水飞烟,直趋万丈。
【疑难字词解释】
1. 帛影无:云气如帛消散("帛"通"白",化用《诗经·小雅》"英英白云"的意象,强化视觉质感)。
2. 宵湾沚谷:夜晚港湾与水中小洲("沚"化用《诗经·秦风》"蒹葭萋萋,白露未晞"的水滨意象)。
3. 路巅途:道路至山顶("巅"通"颠",化用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险峻意象)。
4. 霏幽送:雾气弥漫中相送("霏"通"飞",拟人化雾的动态,暗合《楚辞·九歌》"袅袅兮秋风"的诗意表达)。
5. 万丈趋:直趋万丈高空(夸张手法,化用杜甫《登高》"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空间延伸意象)。
【意象与情感剖析】
1. 自然与人性的对话:
- "雾锁峰山"的混沌与"浅水飞烟"的轻盈形成对比,"宵湾沚谷"的静谧与"万丈趋"的升腾构建张力。
- "路巅途"的艰辛跋涉与"清风逸尔"的自然抚慰,暗含对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的现代诗意改写。
2. 孤独与超越的隐喻:
- "帛影无"的消逝意象与"飞烟万丈"的永恒追求,突破传统"独钓"的孤傲,展现现代人对精神超越的诗意渴望。
- "霏幽送"的朦胧陪伴与"巅途"的个体独行,构建诗意的存在主义困境。
3. 语言创新:
- "帛影无"突破传统"云散"的描写,以"帛"字强化云气的丝绸质感。
- "万丈趋"的动词组合("趋"字形容词动用),将抽象烟雾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物理运动。
全诗通过"雾峰-宵谷-清风-飞烟"的意象链条,在传统山水诗框架中注入现代生命体验,展现对自然本真的诗意凝视与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寻,语言凝练而富有通感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