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独秀动古城
——朱怀金诗集《词语织布机》阅读体会
空也静
在当代诗坛版图中,朱怀金以其独特的思考角度,个性的表达方式,成熟的创作风格。在语言、意象与哲思的交织中,构建一个极简、唯美、禅意的诗意空间,为读者开辟出一片充满神秘与情感张力的天地。他的诗歌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生活的艰辛与人性的复杂以及精神的困境。
一,在口语与方言融合中彰显语言魅力
朱怀金诗歌语言在延续质朴、凝练特点的基础上呈现出鲜明的“去修饰化”特征,摒弃华丽辞藻与复杂句式,以近乎白描的手法直击事物的本质。常以日常口语入诗,用生活化的表达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如“老银杏/作为资深的饶舌歌手,已经透支了/最后一枚金币”,用“饶舌歌手”“透支金币”等口语化表述,将老银杏在季节变化中的状态生动展现,充满生活气息。
方言的融入赋予诗歌鲜明的地域特色,让人仿佛置身于当地的生活场景之中,如“土坷垃”这样极具地域特色的词语,瞬间为诗歌注入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域文化色彩。这些方言词在诗里不再是日常交流中的随意表达,而是经过诗人的提炼与升华,被赋予了独特的诗意,实现了从庸常生活语言到诗歌艺术语言的华丽转身,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束缚,体现出诗人将平凡生活元素转化为新奇诗意表达的卓越能力,为诗歌语言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真实度。
其语言常取材于日常交流与生活场景,不刻意雕琢,却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比如对乡土、亲情等主题的书写,多用朴素直白的词汇,如“炊烟”“老井”“麦茬”等,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场景的真实与情感的真挚,像是在听一位熟悉的人讲述身边事。他注重将口语的直白、方言的古朴与诗歌的艺术化表达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诗歌语言风格。
口语和方言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情感记忆。能够唤起读者对家乡、对地域文化的情感共鸣。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到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魅力,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同时,这种融合也体现了诗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让他的诗歌既能扎根于生活土壤,又能在平凡中提炼出动人的诗意。
二,在细节与留白平衡中实现诗意表达
朱怀金诗歌体现出鲜明的“生活化叙事”倾向,不依赖宏大的情节或抽象的抒情,而是聚焦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场景与动作,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生活片段,通过对细节的精雕细琢,赋予诗歌鲜活的生命力。他将老银杏比作饶舌歌手,“透支最后一枚金币”这样新奇又生动的细节,把银杏在季节更迭中失去生机的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仿若亲眼目睹那满树金黄一点点消逝的画面,也暗示出时光流逝的无情。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让诗歌具有画面感,更以小见大,折射出广阔的现实生活和复杂的情感世界,成为读者理解诗歌深层内涵的一把钥匙。
朱怀金还善于运用节制与留白的手法,在词语缝隙里留下空白,就像是绘画中的飞白,音乐里的休止符,为诗歌注入了含蓄、空灵的美感,让诗歌在有限的文字中蕴含无限的可能,让读者成为诗歌意义的共同创造者,在《大雪》一诗中,“这是另一个版本的雪。欲言又止的” ,大雪“欲言又止”,诗人没有直接道出大雪背后隐藏的情绪和思考,而是留下大片空白,引领读者在反复品味中挖掘诗歌潜在的意义,让读者自己去揣摩。生活在唐都洛阳的诗人,面对大雪,或许心中涌动着对历史兴衰、时光流转的感慨,可这些都被隐匿于文字背后,读者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将自身的经历与情感融入其中,去填补这份空白,从而与诗人达成一种超越文字的心灵共鸣。这种空白并非语言的匮乏,而是一种艺术手法,让读者在阅读时得以充分发挥想象,与诗人心照不宣,共同完成对诗歌的理解和诠释,从而实现与诗人的深度对话。
朱怀金诗歌中的细节与留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细节为留白提供了现实根基,让留白不至于流于空洞;留白则为细节赋予了更多的解读空间,使细节的意义得以无限延伸。二者共同发力,让朱怀金的诗歌在简洁与繁复、直白与含蓄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构建起独特而迷人的诗意空间,不断吸引读者沉浸其中,探寻诗歌深处的奥秘 。
他的叙述像“带着诗意的生活记录”,在平凡的人事与场景中,藏着对时光、亲情、乡土的深沉体悟,于朴素中见厚重。不追求紧凑的情节推进,而是带着一种从容的“慢”。比如描写一段回忆时,会在关键处停顿,用“风停了一会儿”“炊烟在屋顶打了个结”等看似无关的细节“留白”,让情感在叙事的间隙沉淀,形成“于无声处见深意”的效果。不刻意追求格律,但通过词语的搭配和意象的衔接,形成诗句长短不一的自然节奏,使短句的急促与长句的舒缓交替,贴合情感的起伏,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
三。在历史与现实碰撞中形成地域特色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诗人生活在洛阳,这座满载历史命题与时间命题的城市对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象源泉。朱怀金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与历史文化相关的意象,他通过古今勾连揉合的方法,将历史与现实交织,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历史感。通过对古代书法名帖的描写,将历史文化与现实的阅读感受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深厚的历史氛围。诗人还在诗中提及太昊陵等历史遗迹,使诗歌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底蕴。
他关注现实生活,对生活中的苦难、人性的复杂进行了细腻的刻画与深刻的反思,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通过诗歌剖析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困惑,展现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以机智敏锐的目光观察世间万象,将现实痛感与理性思考有机融合,着力书写那些不知来由且最有活力的心灵感受,通过诗行体现心灵旅程的丰富性与人文元素的巨大能量。他的诗歌脱离了人们日常感知习惯,形成了神秘的、不可复制的诗歌逻辑,反映出他对世界独有的理解与深深的感悟。诗中常出现与洛阳相关的文化元素,如牡丹、洛神等,承载着洛阳独特的文化内涵,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传承,唤起人们对中原大地的亲切之感。
他的诗歌常常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在对历史的缅怀和对现实的观照中,表达出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运用古今勾连揉合的手法,将古代的历史典故、人物事迹与当下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诗歌在时间的维度上实现跨越与对话。从洛阳的一处古迹、一段历史传说写起,进而延伸到对当下社会现象、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让古老的历史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纵深感。如在《大雪》中,通过这种古今对比,表现出洛阳在历史变迁中的沧桑变化,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这种对比形成了一种张力,使诗歌的地域特色更加鲜明,既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现实的生活气息。诗人借植物意象的生长、凋落来窥视时代的诸多病变,将对生活表象的洞察推进到生命意识的深处。如在《桐花》中通过书写桐花的生长或凋落、腐朽或病变,表达出一种对时代现实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超越了草木本身,指向了更广泛的人类社会。
朱怀金诗歌以奇崛新颖的语言、沉郁内敛的情感,丰富独特的意象,展现出他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深刻理解。在当代诗坛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他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更是对生活、历史、文化的深度探寻,为读者带来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阅读体验,也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