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图片选自百度
认知的阶梯:从器物到精神的西域解码——评纤夫《小刀博物馆》等四首新疆诗
作者:富有
纤夫的这组新疆诗作,如同一架层层递进的认知阶梯,从英吉沙小刀的寒光到帕米尔高原的神性,从桢中古城的残垣到红柳的生命蜕变,诗人以敏锐的感知力,在器物、历史、自然与精神的维度中,完成了一场对西域的深度解码。这四首诗并非孤立的风景速写,而是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当我们的目光从具体器物移向宏大山水,从历史记忆触达精神内核,看到的不仅是西域的多元面相,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永恒路径:在局限中突破,在具象中抽象,在短暂中触摸永恒。
一、器物的灵性:从实用到心象的转化术
《小刀博物馆》开篇便跳出对器物的常规书写,诗人直言英吉沙小刀的价值“不仅仅是形而下的实用性/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情绪价值”。这一判断打破了“刀”作为工具的固有认知,赋予其承载民族情感的灵性。“长年的肉香/把英吉沙小刀/磨得寒光四射”,寻常的磨刀场景被注入生活的温度——肉香与寒光的交织,是生存与技艺的共生,是物质需求与精神表达的自然融合,最终让小刀“磨上了刀中非遗”,完成从器物到文化符号的跃升。
更精妙的是“管制”与“心藏”的辩证。当“带刀而归的心愿”被现实阻断,诗人却将遗憾转化为更深刻的拥有:“就让它存乎于心吧/如我邂逅的维吾尔族女郎/让她的长睫毛扎进我心里”。刀的寒光与睫毛的温柔,在“心”的场域中完成了意象的转化——被管制的是物理形态,而真正的文化印记,从来都是“存乎于心”的精神刻痕。这种转化揭示了认知的第一层密码:器物的终极意义,不在占有,而在它所唤醒的情感共鸣与文化想象。
二、历史的在场:从残垣到生机的时空折叠
《永远的桢中》以“刷新”为关键词,将阿克陶县名对“桢中”的替代,解读为历史与当下的创造性延续。“同步刷新的/还有桢中的残垣断壁/还有异域风情”,残垣与风情的并存,暗示历史从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它在“刷新”中保持根脉,在变迁中维系魂魄。
班超塑像的意象是全诗的核心。“巨大的塑像/高于城墙/堪与历史比肩”,这里的“高于”并非物理尺度的比较,而是精神维度的对等:英雄的人格力量与历史的厚重分量,在时空交错中形成平衡。更动人的是“班超当年的屯田/仍长着现代的小麦大枣玉米”,两千年前的耕作与当下的收获,在土地上完成了无声的对话。诗人说“英雄的功绩/后代人不会忘记”,但“不会忘记”的载体,从来不是冰冷的纪念碑,而是在田垄间生长的烟火气,是历史基因在现实土壤中的自然萌发。这种“历史在场性”的书写,揭示了认知的第二层密码:历史的生命力,不在于被供奉,而在于与当下的共生共荣。
三、自然的启示:从表象到本质的认知突围
《红柳之二》是一首关于“认知局限”的哲理小诗。诗人以红柳的生命形态为喻,初遇时“身着绿萝衫/一副青涩的少女模样”,再遇于帕米尔高原,已“花团锦簇/变成了高贵的少妇”。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成长叙事,而是对“眼见为实”的颠覆——“狭小让认知受限/放眼才悉知生命的不同状态”,红柳的多面性,恰是世界复杂性的缩影。
“别过早下结论/眼见的未必真实/也许还有另一种颜色/何况变色龙真实地存在”,诗人由红柳延伸至对人类认知习惯的反思。年轻时的“哑然失笑”,不是否定过往,而是承认认知的动态性:每个阶段的判断都是基于彼时视野的“局部真理”,而成长的本质,就是不断打破“过早下的结论”,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接近事物的全貌。这种对认知局限性的自觉,构成了认知的第三层密码:自然的伟大,不仅在于它的多样,更在于它教会我们以谦逊的态度面对未知。
四、精神的海拔:从表象到神性的认知升华
《帕米尔高原》将认知推向精神的至高处。开篇以“瞎子摸象”为喻,点出认知的永恒困境——“不到顶峰/也许你只摸到大象的一条腿”。但诗人并未陷入不可知论,而是在“各美其美”中确立自我的认知坐标:偏爱红白二色,红色藏“信仰与旗帜”,白色藏“纯洁与高贵”,对“铁灰之下的宝藏”选择“忽略不计”。这种取舍不是偏执,而是在纷繁中确立精神锚点的智慧——认知的深度,往往始于对“所爱”的清晰界定。
高原的“高峰论坛”意象充满神性与现实的交织:“昆仑喜玛拉雅天山/在这里举行高峰论坛/主题不外乎:人与自然/边界线的确定/各民族文化交流/反对世界霸权”。将山脉拟人化,让自然参与人类议题的讨论,实则暗示:真正的文明对话,从来都需要站在“圣山”的高度——超越狭隘的地域与族群,在“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中寻找答案。而“高原反应”的描写,则完成了认知到净化的最终跃升:“把前半生那些浊物吐出来”,身体的不适成了精神的洗礼,4000米的海拔不仅是地理高度,更是精神得以“清零”与重生的临界点。这构成了认知的第四层密码:精神的海拔,决定了认知的疆域;唯有站在更高处,才能让心灵卸下“浊物”,照见更本质的真实。
这四首诗构成的认知阶梯,从器物的“心藏”到历史的“共生”,从自然的“破执”到精神的“跃升”,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认知世界的过程,本质上是认知自我的过程。英吉沙小刀的寒光里,照见的是文化认同的温度;桢中古城的残垣上,刻着的是历史与当下的契约;红柳的生命蜕变中,藏着的是打破偏见的勇气;帕米尔高原的神性里,回响的是精神超越的渴望。纤夫以诗为舟,载我们在西域的山水人文间航行,最终抵达的,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远方,而是认知与精神的更辽阔处——那里,万物皆可解码,而解码的钥匙,始终握在愿意“存乎于心”“放眼观之”“吐故纳新”的人手中。
作者简介:富有(付有),笔名富十月。男,汉族,吉林前郭人。1958年出生。系吉林省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会员。
著有诗集《心灵的颤音》、《温总理印象记》等。
个人传略已被《中华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等百余部中外大型辞书收录。
主要公开发表的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故事、文艺评论等。部分作品被选入多种权威性选本发行于海内外。
—————————————
39.小刀博物馆
纤夫/浙江
在英吉沙小城
历史对小刀情有独钟
在我看来
不仅仅是形而下的实用性
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情绪价值
日久生情
不限于人与人之间
人与物同样如此
长年的肉香
把英吉沙小刀
磨得寒光四射
磨上了刀中非遗
可惜这些精美的小刀
已成了展品
在新疆
对刀进行了严格管制
满足不了我带刀而归的心愿
那么
就让它存乎于心吧
如我邂逅的维吾尔族女郎
让她的长睫毛扎进我心里
40.永远的桢中
纤夫/浙江
阿克陶的县名
是对古代桢中的刷新
同步刷新的
还有桢中的残垣断壁
还有异域风情
在桢中古城
我再次邂逅班超
巨大的塑像
高于城墙
堪与历史比肩
对英雄的怀念
不同于追星
星一闪即逝
民族英雄则永远闪亮在历史的天空
打卡桢中
是个意外的收获
班超当年的屯田
仍长着現代的小麦大枣玉米
英雄的功绩
后代人不会忘记
41.红柳之二
纤夫/浙江
在哈密初识时
你身着绿萝衫
一副青涩的少女模样
移步换景
在帕米尔高原
你已花团锦簇
变成了高贵的少妇
狭小让认知受限
放眼才悉知生命的不同状态
红柳告诉我们
对任何一种事物
别过早下结论
眼见的未必真实
也许还有另一种颜色
何况变色龙真实地存在
我在回忆年轻时说过的一些话
做过的一些事
不觉哑然失笑
42.帕米尔高原
瞎子摸象的事
在旅途中时有发生
帕米尔高原
不是单色调
不到顶峰
也许你只摸到大象的一条腿
各美其美
各爱其爱
我偏爱红白二色
那红色部分
藏着我的信仰与旗帜
那雪山之中
藏着纯洁与高贵
至于那铁灰之下的宝藏
我已忽略不计
这是一座圣山
昆仑喜玛拉雅天山
在这里举行高峰论坛
主题不外乎:
人与自然
边界线的确定
各民族文化交流
反对世界霸权
据说每年有神仙参会
在4000米的高度
我戛然而止
高原反应强烈
也好
把前半生那些浊物吐出来
纤夫简介
纤夫,浙江作家,诗人,《诗之梦》总编。出版文学专著8部,写诗6000余首,视诗如命,每日一诗歌颂阳光与人间大爱,用怒火焚烧人间罪恶,黑白分明,一心向善,做有良心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