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庐山打个卡
李辉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山和远方。炎炎夏日,半载过,我踏上了江西的庐山之旅。
古往今来,庐山吸引过众多文人墨客到访,李白、苏轼、白居易等都来此游玩并留下千古诗句,国共两党领袖蒋介石、毛泽东多次来庐山避暑,主持国家大计。对这些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我等泛泛之辈亦怀仰慕,这也是我早就想来庐山的原因了。
位于庐山东南脚下的白鹿洞书院,四周倚山临溪,古木蔽天。书院在文革时被毁,重建后院内殿堂巍立,翰墨依旧留香。布满苔藓的棂星门,斑驳石柱的裂痕中似乎沉淀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它在文革中幸免于难,这也是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牌坊中梁刻有剥落的缠枝牡丹,仿佛都能听见当年能工石匠的敲打声。这座一千多年的书院在当时地位不亚于现在的清华北大,出过三位状元和两百多位进士,院内任教的朱熹、程灏、王阳明都是国宝级的大师。书院留下了“读书万卷”、“一寸光阴一寸金”等经典名言,更为朝廷培养了无数叱诧疆场的将军重臣,最后只剩下这座书院在,那些曾经活跃辽阔大地上的娇子,都成了时间里的一颗颗沙尘。
曾作为国民政府“夏都”,涉及抗战策略制定、国共谈判重大事件,蒋介石、宋美龄居住和办公的“美庐”,是这次庐山之行要去的地方。虽然当天遇上闭馆,我还是在铁门和围墙外驻足良久。“美庐”为石木结构,主楼为两层,在今天看来并不壮观奢华。园林里绿意盎然,幽静中带有一丝神秘。当年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创办,国民党围剿中央红军计划的炮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对日全面抗战的酝酿、决断与庐山讲话,美国特使马歇尔八上庐山“调处”……这些令人瞩目的世纪风云,无疑将这座小楼推上了显赫而又迷离的境界。
在背倚青山,临水而建,坐北朝南,海拔一千米的庐山会议旧址,是融东西方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典范,其平面图是前部横向矩形与礼堂部分的纵向矩形的结合,占地面积约八百余平方米。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幢建筑曾经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1959年夏天,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庐山会议。大家开怀畅谈,总结党的总路线执行情况。因庐山遍布历史名胜古迹,众多神话传说,故戏称为“神仙会”。后因毛泽东对彭德怀的信作了重要讲话,使会议形势急转直下,由纠“左”变为反右,接着召开了八届八中全会。
石头无言,但大抵会永恒……。拾级而上,一块块天然未琢、朴拙真实的石头迎面而来。到了三叠泉,山峰高峻,峡谷幽深,翠绿的乔木,明媚的阳光,水流如丝如缕,从高处垂落,撞击在岩石上,发出哗哗的轰鸣声,仿佛大自然的交响,震撼人心。站在泉下盘石向上仰观,但见抛珠滚玉的三叠泉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经阳光折射,瑰丽夺目,恰似银河九天飞来。这里或许就是当年李白作诗之处。可庐山湖泊、瀑布有多处,究竟哪里也无从考证。毕竟李白几盏美酒下肚,到他晃晃悠悠的眼里,何处都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了。
山水有相逢,来日皆可期。此次到庐山打个卡,领略了风景,感受了些许人文,也期待下次还有这样的经历和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