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齐国手造(五)
——鉴赏齐国的“玛瑙珩”
山东淄博 魏传来
中国古代玉器形制众多,尤其汉代以前的高古玉器,其中有许多今天并不常见的玉器品种。由于相隔时间久远,其功能和形制令人颇感陌生,甚至容易出现混淆与讹误,玉璜和玉珩就是这类玉器的典型代表。
玉璜(读:黄),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的玉器之一,在《周礼》中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并称为“六器”,代表了夏商周时期礼玉文化的祭祀用玉,属于最典型的礼仪玉器。

图一.齐地出土不同材质珩
玉珩(读:衡),也是古玉器名。玉珩属装饰品,是一种弧形片状的玉器,是古代组玉佩上端的横玉。为罄形曲尺状,形状似磬而小。也有个别的上有角钮。珩一般中间都有系孔,多用于组佩串饰中瑗丶环之上或之下。它在成组佩饰中起着契领和平衡的作用。(见上图)
三国吴•韦昭•注:「珩,佩上饰也。珩形似磬而小。」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珩者,佩首横玉,所以系组。」
玉珩最早见于西周,被用作佩于胸前的装饰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佩玉盛行,玉珩作为玉组佩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大量出现。东汉后少见。

齐地白玉髓(玛瑙) 上有角钮的珩
珩由于传世量稀少,人们往往将它混同于形状差不多的玉璜。笔者也曾在著文中将珩误说成璜。玉璜与玉珩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在玉组佩中的使用方法不同,玉璜呈“凹”形,而玉珩呈“凸”形。单孔谓珩,形状像磬。双孔谓璜,形似半璧。另外,从用途上讲,珩主要用于组佩饰中的串饰佩件,由于玉珩是呈“凸”形,使用则要在背弓的中轴线上端打孔,孔要开在圆弧的顶端。而璜的用途除少数用于组佩饰中的佩件外,大多用作礼器与祭祀用品。珩因流行时间短、存世较稀少而更为珍贵。
在山东淄川博物馆澹庐展室陈列着不少齐地出土的战、汉时期的珩,其材质分别为铜、灰陶、滑石、水晶、白玉髓、红玛瑙等。这些珩的式样基本相同,全是片状,形状似磬,孔都是留在中间。长度在6-9厘米之间。除个别陶珩外,大都光素无纹。(见图1)

齐地铜珩
珩是“组王佩”的常用串饰佩件之一。“组王佩”也叫“杂佩”,是古代的一种佩玉体系。《诗•郑风》有:“知子之来,杂佩以赠之。”其传曰:“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古代所称的珩、璜、琚、瑀、冲牙在考古中均已证实。这些玉件组成了人身正面悬挂的佩玉系列。

齐地陶珩1
齐国考古发现的多为水晶玛瑙材质的组佩串饰,其组成方式为:左右两串上有瑗、环,中间珠、管,下系冲牙。中间一串上佩玛瑙珩。江西省博物馆存有一件汉代玉舞人,人身玉组佩上部为环,环两测有二冲牙,中部系一绳,绳上吊一玉珩,珩下又一冲牙。这样一走动的时候,冲牙摆动起来,碰到两边的玉璜和珩就会发出有节奏的叮当之声响,叮叮悦耳。那时的士大夫们以此来节制步伐的快慢,玉声一乱,说明走路人乱了节奏,有失礼仪。用以保持走路姿式的高贵和矜持。
需要一说的是,齐国人在组佩饰中多使用水晶(水玉)器丶玛瑙(赤王)器串饰,除器形比其它玉器更加亮丽光鲜外,水晶、玛瑙材质本身的特性在相互碰撞时发出的声响也格外清脆响亮,十分悦耳动听!特别是玛瑙珩,不仅形似石磬,碰击时发出的声响更是悠扬清脆,音质更胜石磬一筹。

齐地红玛瑙珩.1.
据《说文解字注》所言:珩字,佩上玉也。从王行,是个会意字。所以节行止也。从玉行声。谓珩所以节行止,发明会意之恉也。
自战国起,玉组佩串饰不再套于颈部,而系在腰间的革带上,或在胸部以襟钩(一种小铜带钩,齐国墓葬常与水晶珠、环等同出)直接悬挂。因此宽度加大,长度仍然不短,但组合方式相对简单、自由。

齐地滑石珩
另外,古人在随葬的“荒帷”装饰中也大量使用珩。古代的时候,人们的丧葬观念是视死如生。在《礼记•丧大礼》中记载:国君、大夫和士去世后,他们的棺材外面,要包裹豪华的“荒帷”。荒帷是什么东西呢?它是一层绢质的装饰物。“荒”是套在棺盖上的装饰物,而“帷”则挂在“荒”的下边,在棺的四周围绕一圈,一般是色彩鲜艳图案华美的织锦,并装饰有金丶玉组佩坠串饰,而在这些组佩坠串饰中,都少不了珩。
荒帷在先秦典籍中多次出现,《仪礼》、《礼记》中都有记载,这是古代贵族丧葬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饰棺之仪”。是两周时期常见的丧葬仪具。

齐地水晶珩(上有角钮)
荒帷在一些典籍中也被称作墙柳。《仪礼•既夕礼》郑玄注云:“饰柩为设墙柳也…墙有布帷,柳有布荒”。贾公彦疏曰:“设墙柳也者,即加帷荒也”。完整的荒帷应有“褚”、“荒”、“帷”组成。“褚”是贴在棺盖和四边的丝织物,而“荒”则是需要套在棺盖上的丝织物,“帷”就是垂下来的幔,是垂挂在“荒”下方的装饰,并紧紧围绕于棺柩的四周。“荒”与“帷”都需要套在“褚”的外面,后两者需要连成一片而不能分开,故此它被称作“荒帷”。 由于年代久远,绝大部分荒帷在现代考古发掘中难以完整发现。

齐地红玛瑙珩2
《周礼•天官•缝人》郑玄注:“孝子既见启棺,犹见亲之身,既载饰而以形,遂以葬,若存时居于帷幕而加文秀。”可知荒帷的设置乃是对死者生前居室中帷幄一类设施的模仿,体现着墓主人生前的富有与尊贵。
但另一方面,在出殡时荒帷还可起到“华道路”的作用,如《丧•大礼》郑玄注云:“饰棺者, 以华道路及圹中,不欲众恶其亲也”。就是为了不让他人在送葬的路途及墓圹中,直接看见亲人的棺柩而生悲情之感,故以华美的饰物进行遮蔽。目前淄博地区一些农村丧葬活动中还能看到这种迹象:老人去世后,发丧这天女儿女婿亲家要送上好布料做的“帐子”,覆盖在棺柩之上。

齐地陶珩2
齐国有厚葬之俗,推崇“事死如事生”,在齐地的考古发掘资料中发现,荒帷位置在棺、椁之间,独立存在。在荒帷棺盖下部一周都悬挂坠饰物。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地位的不同和富贵程度,挂坠饰物的材质分为玛瑙、水晶、玉石、铜、滑石、陶等,以红玛瑙级別最高。一般是多个坠饰单件组成一串,布满棺柩一周。最简单的也是五、六个一串组:最上面就是一个珩,下面是圆形的瑗,中间几个或多个小勒管丶珠,最下面一个就是冲牙(觿)。串组与串组之间的间距非常小,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更能显示出整个棺柩四周琳琅满目、富丽堂皇。所以,在一个墓葬棺椁中发现的荒帷串饰坠件(包括珩)数量都非常大。

齐地陶珩3
在淄博现在的开元文化古玩市场上,也常常发现有大宗中间有孔的弧形、片状、素面陶珩、滑石珩、铜珩、玛瑙珩(见图16)。由于是“脱谱文物”,更因年代久远,人们不知其名称和用途,数量又多,被古玩界想当然的认为是一种货币,并起名称为“桥形币”或“陶币”。在有的科学考古发掘的学术报告中,学者们也有称其为“桥形饰”的,这显然有违准确。

齐地玉珩
山东淄川博物馆澹庐展室陈列的和文化市场摆卖的这些不同材质的珩,应该就是齐地先人们生前身上的组佩串饰中、或死后随葬佩饰以及在棺柩荒帷下部周边悬挂的坠串饰中所用的珩,只是因为死者的身份丶等级丶地位和富贵程度不同而材质不同罢了。当然,王侯贵族生前和死后陪葬的佩饰用珩材质肯定是最好的。

齐地红玛瑙珩与觽
战国成书的《国语·周语中》:“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步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地位越高者,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长度越长。这种佩玉方法是当时用玉归于礼制化的表现,反映的是一种多样而有序的“礼”制观念。这种串饰组佩既有礼玉的性质,同时也与当时齐国贵族间所喜好的仪态和气派有关。身份越高,走路步子越小;组佩串饰越多、越长、越复杂,走得越慢,显得风度越出众。
设想一下,齐国贵族们身着瑰丽无比、光彩夺目的各种水晶玛瑙玉串饰和赤红色玛瑙珩、瑗、勒、珠、冲牙等组成的佩饰,全身上下闪烁着迷人的珠光宝气,行走时缓缓的有节奏的步履,叮叮当当悦耳的声响伴随着矜持高贵的身姿,该是多么荣耀和霸气!这不正是齐国王侯贵族们当时奢华生活的写照吗?!

齐地红玛瑙器
这里要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藏量较多的红玛瑙珩,更需要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关注。因为齐国贵族喜欢并大量佩用红玛瑙,是有“尚赤”的“国色”历史缘源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青、赤、白、黑、黄,被认为是代表东、南、西、北、中的五方正色。其他颜色则被称为间色。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比做五方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我国夏朝流行黑色,殷商时期流行白色。周朝为火德,火色赤,故尚红。

齐地红玛瑙珩3
国宝青铜重器“大克鼎”上的铭文,清楚地记载了“克”被周天子赐予红衣的荣耀。在近年淄博市高青县陈庄科学发掘的西周古城遗址中,在35号和36号甲字形大墓出土的随葬铜器中,二件铜簋上各有长达70余字的相同铭文,上面就有周康王赐给齐侯丁公“及”“彤弓一”(红色箭弓-把),“彤矢百”(红色箭杆的箭百把)的明确记载。因为彤(红)是周朝最高荣誉的象征,这是-件极为荣耀显贵的事,才能有幸被刻记在铜簋上。
红是一种最鲜明、最美丽因而也是最受华夏民族喜爱的颜色。周朝给予了红色正统地位,最早让红色成为了“国色”。开创了中华民族崇尚“中国红”的先河!

齐地红玛瑙串饰件
周朝国相姜子牙分封齐国,继承了周朝的火德,也尚赤。至今在山东潍坊太公堂山一带,还流传着建国之初,姜太公求贤若渴,为求原商朝莱王孟鬲辅佐,将自己佩饰的一块心爱珍藏之宝“赤玉”送给孟鬲的故事。这“赤玉”显然就是一块红玛瑙器。
齐人认为,红色延续着火德尚赤的大周气息;氤氲着盛世气派的大周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大周脉络;流转着独领风骚的大周神韵。并坚信,红红火火这吉祥的颜色,是大福大贵的象征,也更能够驱散妖魔鬼怪。

珍贵的红玛瑙珩收藏品
这些流行的鲜艳靓丽的“齐红”玛瑙,恰似采撷了宇宙彩霞中最绚丽迷人的光色,辉煌夺目,火红撩人。不但凝聚和折射着齐人尚红的精神情操,也折射着中华民族最早的“中国红”情结。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熠熠生辉、高古如新的赤红玛瑙珩和其它赤红玛瑙串饰件(见图),不正是泱泱齐国丶煌煌手造的极具特色的尚红喜赤的实物见证吗?在这里,引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一个典故,最恰当不过了:吴国的公子季札访问鲁国时,鲁国为他表演全本《诗经》,当乐工演奏《齐风》时,他说:“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太美了,气魄宏大,真是大国风度啊!

临淄东夏庄战国墓出土复原串饰
识宝者福,赏宝者寿。把玩欣赏这些落入民间的精灵--被誉为东方艺术品中的顶级奢侈品的高古红玛瑙器,有一种触及心灵的神情荡漾,这是人生难得一遇的极大幸事!它从另一个侧面,也告诉了我们博大精深的齐文化的奇旷和深邃,让我们去庚续煌煌齐风文明,踔力奋发,笃行不怠。并不断地、更深入地去探索和研究!

珍贵的红玛瑙器收藏品
2025年6月28日于海泉澹庐书屋

作者近影
作者简介: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政府办公室(退休)。
文物收藏鉴赏家、地域文化研究学者
山东省民间陶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山东省收藏家协会青铜器部部长
香港文学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
香港文艺杂志社签约作家
淄博市史志研究院地方文化学者咨询组成员
淄博市收藏家协会副主席
淄川区委宣传部般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陶瓷文化课题组组长
淄川区收藏家协会名誉主席丶
淄川区作家协会顾问。
山东淄川文物局、博物馆顾问。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