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仅是一道光
文/管龙根
虽然,我不曾敲过一次木鱼
但那穿透人性的普世音
依然伴我左右
凡向尘世跪乞者,我心必动
缘是曾经逃难的母亲
一次次几乎微不足道的善举
为每一位上门乞讨的碗里盛满饭菜
那时,粮票可是生命的主宰
当命运不公时
没有庙堂可求
到处是泥菩萨过河
一根稻草也成救世主
谁不想抱一棵大树
谁又能分清哪根是绞杀的藤蔓
你却双手合十
难道是一滴鳄鱼泪触动了软肋
信任本是一张薄纸
撕毁者的面具层层叠叠
善意也仅是一道光
欺世如浮云,飘走的是影影绰绰
2025年7月19日
于微光中见人性底色——管龙根《善意仅是一道光》诗评
在信任易逝、人心难测的尘世语境中,管龙根的《善意仅是一道光》以质朴的笔触剖开善意的本质,在个体记忆与时代镜像的交织中,为微光般的善举写下深情注脚。
诗歌开篇便打破宗教与善意的绑定——“虽然,我不曾敲过一次木鱼/但那穿透人性的普世音/依然伴我左右”。这种剥离了形式的善意,因母亲的言传身教有了具体依托。“曾经逃难的母亲/一次次几乎微不足道的善举/为每一位上门乞讨的碗里盛满饭菜”,在“粮票可是生命的主宰”的匮乏年代,母亲的施舍便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个体记忆的碎片里,藏着善意最本真的模样:它无关宏大叙事,只在危难时刻的共情与分享中闪光。
中段转入对生存困境的冷峻描摹,“当命运不公时/没有庙堂可求/到处是泥菩萨过河/一根稻草也成救世主”。这里的“庙堂”与“泥菩萨”既是现实困境的隐喻,也暗合开篇对宗教形式的解构——当信仰与求助皆失效时,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便成了绝境中的“稻草”。而“谁不想抱一棵大树/谁又能分清哪根是绞杀的藤蔓”的诘问,道尽了世态的复杂:善意在现实中常遇猜忌,信任如“薄纸”般脆弱,“撕毁者的面具层层叠叠”更添人性迷雾。
结尾“善意也仅是一道光”的断语,看似轻淡却力透纸背。它承认善意的微弱——无法照亮所有黑暗,难以改变既定命运;却更强调光的本质:“欺世如浮云,飘走的是影影绰绰”,唯有那道穿透虚伪的光,在记忆与现实中始终清晰。这道光,是母亲盛满饭菜的碗,是困境中不设防的援手,更是在猜忌丛生中依然选择相信的勇气。
全诗以“光”为核心意象,在个体经验与普遍困境间自如切换,语言洗练却情感厚重。它不回避善意的脆弱,却更珍视这份脆弱中的坚守——正因世事复杂,那道穿透尘埃的微光,才更显人性的温暖底色。这或许就是诗歌的力量:让我们在认清善意“仅是一道光”的同时,依然愿意成为那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