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年前范仲淹笔下的铿锵誓言,穿越历史烽烟,至今仍是衡量为政者境界的重要标尺。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这份“忧乐情怀”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既是对传统政治伦理的创造性传承,更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尤其对党的领导干部而言,这不仅是价值追求,更是必须践行的政治本色。
从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到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先忧后乐”的精神内核在传承中升华。传统“父母官”的民本思想,虽蕴含体恤民情的善意,却难免带有“为民做主”的居高临下;而党的领导干部所践行的,是“由民做主”的平等立场,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将百姓的“喜怒哀乐”当作施策的指南针。这种从“为民”到“靠民”的深化,让“忧”有了更精准的靶向,让“乐”有了更坚实的根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本质特征。
对党的领导干部而言,“先忧后乐”从来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具体的党性要求。我们党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跳出个人得失的小圈子,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那些扎根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在悬崖村架起“通天路”,于戈壁滩种出“致富田”,他们的“忧”,是群众的贫困之苦;那些逆行出征的抗疫勇士,白衣执甲守护生命,他们的“乐”,是千家万户的平安团圆。这些实践生动证明:党的干部的“忧乐”坐标,始终与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这是党性的底色,更是为政的根本。
今天,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重申“先忧后乐”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少数干部身上存在的“官本位”思想、“舒适区”心态,本质上是背离了这份初心——有的满足于“过得去”,对群众呼声充耳不闻;有的热衷于“搞政绩”,对民生痛点视而不见。这提醒我们,“先忧后乐”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自觉:要多到矛盾集中的地方“解剖麻雀”,敢向发展滞后的领域“动真碰硬”,善在群众期盼的事情上“下绣花功”。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党的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责任,不是谋取私利的工具。能否始终保持“先忧后乐”的情怀,检验着政治觉悟,考验着担当精神。说到底,“忧”与“乐”的分量,不在言辞的华丽,而在行动的扎实。唯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百姓的幸福安康扛在肩上,才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让“先忧后乐”的精神在实践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