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花木兰》中那张坚毅与柔美交织的面庞在课堂屏幕上浮现,学生们眼中瞬间燃起好奇的火焰:“这眼神,仿佛藏着千言万语!”“盔甲之下,她依旧是个爱美的女子吧?”七嘴八舌的议论如春日溪流,潺潺不绝——课堂的引擎已然轰鸣启动。在这“三标课堂”的实践天地里,我将以《木兰诗》为舟,引领学生驶向语言与思想的浩瀚深海,而孟国泰先生所创立的“三标课堂”理念,恰似这趟旅程中最精准的罗盘,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一、三标课堂: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密码
孟国泰先生精心构建的“三标课堂”体系,以“设置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为清晰脉络,以“说和做最大化”“师生充满精气神”“比学赶帮超”为三项核心标准。这一体系并非简单的教育方法变革,而是教育哲学的深刻转向。它彻底翻转了传统课堂的权力结构,让“讲堂”华丽变身“学堂”,“教材”巧妙化为“学材”,“教师”成功转型为“导师”。
其“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理念,坚信“最好的教育是自教自育”,追求“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的生态课堂。潍坊外国语学校、义乌外国语学校、育英学校与实达中学等践行者已结出累累硕果,小小年纪便出版文集的崔张瑞敏、国学达人刘润平等学生,无不印证着“人人皆师”范式下个体潜能被唤醒后的惊人力量。
此课堂之魂,在于对“心教育”的执着坚守。它致力于觉察、唤醒、回归本心,在“个体不会对子教,对子不会小组教,小组不会全班教,全班不会老师教”的递进式协作中,化繁为简,让复杂之事简单做;由浅入深,使简单之事深度做;推陈出新,令重复之事创新做;寓教于乐,让创新之事快乐做。最终,导向师生“生命大灵动、智慧大碰撞、人生大幸福”的至高境界。
二、密码解锁:《木兰诗》课堂的七步实践
在《木兰诗》的课堂中,我以“三标”为纲,精心编织了七个环环相扣的实践环节,让理论的密码在文本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设置目标一:情境激趣,自由言说(广告画导入)
课堂伊始,电影海报的视觉冲击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成为目标的锚点。它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学生们面对画面,畅所欲言:“战火硝烟与女儿情态的反差太震撼了!”“这眼神,柔中带刚,就是活脱脱的木兰!”自由的表达如星火迸溅,瞬间点燃了课堂氛围,实现了“说”的最大化,让学生成为课堂启动的主角。这正是“三标”中“说和做最大化”与“师生充满精气神”的生动初现。
设置目标二:勾连个体,激活前知(谈女性地位)
紧接着,目标转向勾连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个体思考。教室瞬间化身为思想的集市,学生们热烈讨论“中国女性地位的古今之变”。有的学生慨叹:“古代是‘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的束缚。”亦有伙伴补充:“但今日女性早已‘天高任鸟飞’!”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被郑重唤醒并纳入课堂建构。这正是“从个体出发”理念的核心实践,为深度解读木兰的非凡选择铺设了坚实的认知基石。
达成目标一:文本浸润,互学互评(朗读与点评)
深入文本的航行由此启程,目标聚焦于有感情地朗读与精准互评。学生们结成对子,声情并茂地演绎文本:“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忧虑之声低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豪迈之气干云。互评环节更是精彩纷呈:“你读‘朔气传金柝’时,那股寒意我感受到了!”“你扮‘火伴’的惊讶语气再夸张点更好!”在“兵教兵”的生动场景中,语言的韵律与情感被同伴的慧眼照亮。此环节充分体现了“比学赶帮超”的活力与高效,让学生主体在声音与理解的互动中深度浸润文本。
达成目标二:聚焦矛盾,深度思辨(矛盾式赏析)
课堂的高阶思维目标在此设定,引导学生捕捉木兰形象的内在张力。我提出核心观点:“木兰不仅仅是国家的壮士,木兰还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女人。”学生们需运用特定句式进行矛盾式赏析。
“她是浴血沙场的猛将,从‘当窗理云鬓’中,我似乎看到她对女儿本真身份的深情眷恋。”(李同学)
“她是功勋卓著的英雄,从‘著我旧时裳’中,我似乎看到她对平凡生活的热切向往。”(王同学)
“她是智勇双全的战士,从‘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自信诘问中,我似乎看到她对性别藩篱的傲然超越。”(陈同学)
……
这些闪耀着辩证光芒的发现,正是“思过想过才算初学过”理念的璀璨结晶。学生们透过矛盾表象,直抵木兰作为“人”的完整性与复杂性,实现了对文本灵魂的深度触摸。
达成目标三:凝练主旨,升华认知(矛盾式对联)
目标进一步升华,将对木兰的理解凝练为富有张力的对联形式。这是思维淬火的时刻:
上联:铁甲寒光 替父从军 百战勋名传塞外(刚)
下联:云鬓花黄 对镜理妆 女儿本色在闺中(柔)
上联:关山飞度 英姿飒爽胜男儿(勇)
下联:故园归来 红妆嫣然是女郎(美)
……
这些对联如一枚枚思想的琥珀,将木兰身上“壮士”与“女儿”的双重光辉完美封存。学生们从“初学”走向“真学”,在创造性的语言输出中完成认知的升华,这正是“做过教过才算真学过”的精彩演绎。
反馈目标一:对子互助,内化收获(总结收获)
临近尾声,目标转向内化与反馈。学生们再次以对子形式,梳理课堂所得:“我读懂了木兰的勇敢与孝顺,更敬佩她能在功成后淡泊名利。”“我明白了伟大人物也有平凡的情感,这让她更真实感人。”……同伴的即时反馈与补充,如同知识的回音壁,使个体感悟在碰撞中愈发清晰深刻,有效检验了目标的达成度。
反馈目标二:目标闭环,评价反思(全程贯穿)
“三标课堂”的灵魂——“设置、达成、反馈”的目标闭环——贯穿始终。从广告画导入的目标设定,到朗读、讨论、赏析、创作等环节的层层推进与即时反馈(同伴点评、句式呈现、对联展示、收获分享),学生们如同手持清晰航海图的舵手,每一步都知晓方向与位置。最终的整体反馈,水到渠成地映射出教与学的成效。
三、密码之核:心教育的深度觉醒
《木兰诗》课堂的实践,深刻诠释了“三标课堂”作为“心教育”的本质密码。
密码一:从个体经验出发,抵达普遍人性
讨论女性地位、体味木兰的矛盾抉择,无不是将学生个体的生命感悟(“个体出发”)作为解读经典(《木兰诗》普遍人性光辉)的钥匙。当学生说出“‘对镜贴花黄’让我看到战争也无法磨灭她对美的追求”时,个体体验与文本深意已如盐入水般融合,实现了从个体到普遍的跨越。
密码二:在主体对话中,实现自教自育
“人人都是小老师”在此绝非空言。朗读互评时,学生是彼此最敏锐的“声音导师”;矛盾赏析与对联创作中,他们是相互启发、相互评判的“思想助产士”。教师隐退为“导师”,只在“全班不会”时点睛——这正是“自教自育”理念在课堂上的生动呼吸,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密码三:于矛盾统一处,唤醒完整生命
“三标课堂”的终极关怀是培养“完整的人”。木兰“壮士”与“女儿”的形象张力,恰是引导学生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理解生命丰盈性的绝佳载体。学生们所撰对联中刚柔并济的智慧,正是孟国泰先生“和育”思想——追求内在和谐与平衡——在课堂上的璀璨投影,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多元与完整。
当课堂的掌声与笑声渐渐沉淀,黑板上那些由学生亲笔书写的、饱含张力的对联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刚柔相济的墨迹,正是思想交锋后留下的精神印记。这两节《木兰诗》教学之旅,正是“三标课堂”深邃密码的一次生动破译:它向我们证明,当教育真正从个体心灵出发,将讲堂转变为学堂,使教材蜕变为学材,让教师升华成导师,沉睡的潜能便如春雷下的种子,终将顶破冻土,迎向辽阔天空。
“三标课堂”的密码,不在繁复的技巧,而在于对教育本真的虔诚回归——回归到对每一个独特心灵的发现、尊重与唤醒。在这条路上,我们与孟国泰先生同行,以心为灯,以行践言,在每一节课堂里书写着“创新自己”与“发展自己”的教育诗篇。当万千课堂皆能如此,便是教育大同世界的晨曦初现之时。
青力点评
这篇关于践行“三标课堂”密码——以《木兰诗》为例的文章,开篇以电影画面引入课堂,生动有趣,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对“三标课堂”理念的阐述清晰深入,不仅介绍了体系标准,还强调其教育哲学转向。在实践环节,详细且有条理地呈现七个步骤,结合学生表现展现理念落地。结尾总结密码核心,升华主题,将对教育本真的回归与教育理想相联系。整体逻辑严谨、内容丰富,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优秀范例!
作者简介
文晓龙,贵州沿河名师,沿河县实验中学课改办主任,《都市头条•教育新视界》知名作家,“三湖教育论坛”重要坛员。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