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照沪江——记淞沪会战中的英烈秦霖
一罗培永
1937年10月23日,淞沪会战的硝烟已弥漫两月有余。在上海南翔至漕河泾一线的阵地上,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军171师511旅旅长秦霖正紧握着望远镜,镜片上的硝烟与他眼中的怒火交织在一起。这位来自广西桂林的壮族将领,此刻正带领着麾下将士,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三天后,他将在这里把生命永远定格在37岁,用热血践行"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
秦霖自幼便怀揣着强烈的家国情怀。1899年,他出生于广西桂林一个耕读之家,少时目睹列强侵华、山河破碎的景象,常对着家乡的青山立誓:"他日若能执干戈,必为中华驱鞑虏。"1919年,20岁的秦霖考入广西陆军讲武堂,毕业后投身军旅,从排长一步步成长为骁勇善战的将领。他治军严明,体恤士卒,所带部队素有"铁军"之称,而他身先士卒的作风更让将士们敬若兄长。在广西练兵时,他常对部下说:"军人的天职是卫国,若国家亡了,何谈家室?"这番话,在1937年的秋天,成了他最后的战斗号角。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以重兵突袭上海,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秦霖时任第7军171师511旅旅长,接到开赴前线的命令时,他正在给刚满周岁的儿子写家书。墨迹未干,他便将信纸折好塞进怀中,转身对副官说:"通知各团,即刻整装,向上海开进!"部队出发前夜,他召集全旅将士,指着地图上的上海说:"那里是国之门户,我们去了,就不能让日寇再前进一步!"
9月下旬,511旅抵达上海,随即投入到惨烈的阵地争夺战中。秦霖所部负责防守的南翔至漕河泾一线,是日军重点突破的方向。日军凭借坦克、重炮和空中优势,对阵地展开轮番轰炸,阵地上的工事一次次被摧毁,又一次次被将士们用血肉之躯修复。秦霖始终站在最前沿,他的指挥所就设在距火线不足百米的一个废弃碉堡里,炮弹呼啸而过时,他总能镇定地对参谋说:"记下坐标,让炮兵还以颜色。"
10月21日,日军发动新一轮猛攻,511旅防守的顿悟寺阵地首当其冲。日军集中十余辆坦克开路,步兵如潮水般涌来,阵地上的官兵伤亡惨重。秦霖亲自带领预备队增援,他拔出佩刀大喊:"跟我上,把鬼子打回去!"在他的带领下,将士们跃出掩体,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激战中,他的左臂被流弹击中,鲜血浸透了军装,副官想扶他后撤,却被他一把推开:"这点伤算什么?阵地丢了才是耻辱!"
10月23日黎明,日军的炮火更加猛烈,511旅的防线出现多处缺口。秦霖冒着炮火在各阵地间奔走,指挥部队填补缺口。当他赶到沈家桥阵地时,这里的守军已不足百人,日军正从三面合围。他当即组织反击,用手榴弹和刺刀击退了日军三次冲锋。中午时分,日军的飞机对阵地进行俯冲轰炸,一颗炸弹在指挥部附近爆炸,弹片击中了秦霖的腹部。他倒在血泊中,仍挣扎着对身边的参谋说:"告诉各团,死守......不许退......"
秦霖牺牲的消息传到后方,全旅将士悲愤欲绝,他们高喊着"为旅长报仇"的口号,在阵地坚守到最后一刻。战后,国民政府追赠秦霖为陆军中将,周恩来同志在《新华日报》上撰文称赞他"以血肉之躯,筑成民族长城,其精神永垂不朽"。
如今,上海淞沪会战纪念馆里,秦霖的照片静静陈列在展柜中。照片上的他身着军装,目光坚毅,仿佛仍在凝视着他用生命守护的土地。这位从桂林山水间走出的将领,用热血在黄浦江畔写下了壮怀激烈的一页。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英雄,不过是在国难当头时,选择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所谓不朽,正是那融入民族血脉的家国担当。秦霖与无数淞沪会战的英烈一道,用生命照亮了民族救亡的道路,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上。
烽烟万里锁河山
忠骨千秋照宇寰
血沃淞沪凝血色
魂归桂岭壮魂颜
旌旗曾指倭寇灭
剑气犹冲斗牛间
今日神州多锦绣
长歌当祭慰雄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