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金帜春晓》序
冯宝哲
王宗海先生准备将他近几年的诗联新作连同已经搜集到的旧作结集《金帜春晓》而付梓,事前让我过目并托我写序,这可给我出了个大难题,一时间陷入两难之中。要说写吧,这写序可不是闹玩儿的事,得有本钱,凭我的德能,实在不是写序的材料,无力担此重任;要说不写吧,又碍于朋友的情面,人家兴致勃勃地找你,你却不敢应承,岂不令人失望。于是在彷徨间向宗海申述了我难于胜任的实情,岂料他竟是一副不容商量的口气,甚至反问我凭咱俩的交情,这一点要求能算过份?得!话能说到这个份儿上,我还能犹豫退缩么,只有一条路,这就是迎难而上,不负重托。
不错,我同宗海之间彼此都认为交情是很深的。我俩爱好相同,性格相投,感情相通,心理相知,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论起时间的跨度来,其实我们的相识才只有几年的时光。我们的初识,完全是诗联的机缘,那是在二○○四年的下半年,一位朋友告诉我,蒲城县城内新仓后巷有个退休的老师很想同我结识,据他介绍,这位老师高中时代是尧山中学的高材生,一九六一年高考是蒲、白、澄大县文科状元,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蒲白矿务局中学任教,中学高级教师,曾任矿中副校长。其老家在三合乡义龙王家村唐宪宗李纯陵寝景陵的附近,大名王宗海,喜爱诗联,对我心仪已久。真有这等事?我这半瓶老醋竟然有人感了兴趣,实出我的意外。朋友拿出那位老师的多首新作,其中确实有好几首是对我诗作的评价,看后令我汗颜。经过朋友的这一番叙述,激起了我对这位尚未谋面的同道的仰慕之情,有了尽快一会的强烈冲动。其时蒲城县诗词楹联学会正忙于筹办纪念成立五周年庆典,恰好我与宗海都是筹备组的成员,于是我们便相识了。这位敦实的关中汉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忠厚老成,耿直刚毅,沉稳庄重,执着坚韧,看得出他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智者,一个坚强不屈的硬汉。我们一见如故,就好像多年未晤的老朋友,说个没完没了。他还数次邀我到其家聚谈,他的贤淑能干支持他醉心诗联的老伴还为我包饺子款待,令我感动不已。我们之间开门见山,无拘无束,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当然议论得更多的还是诗联。诗联像一条纽带把我俩的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了知心朋友。我回蒲城得空便会去看他,他也隔三岔五经常给我来电话,送来亲切的问候,叙叙关切之情,使我心中暖流滚滚。
宗海先生一辈子喜爱写诗,中学时代他就是学校诗歌小报的主要撰稿人,一九五六年十二月的《蒲中生活》就登载过他的最早的诗作《东方红霞放光芒》,赞颂当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一九六○年春天的《蒲城日报》上登载了以晨星为笔名的《蒲城人民锁蛟龙(诗二首)》,以民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农村的抗旱斗争,这便是他见于正式刊物的处女作;此后在尧山中学以至西北大学的校内墙报或校内刊物上,也不时可以看到他的诗作发表;参加工作后从事教学之余,他也喜欢用诗歌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而真正的步入诗联之门,则是他退休以后特别是二○○四年七月参加了蒲城县诗词楹联学会以后的事。入会后短短的半年时间,他竟写诗三百多首,在会员中创造了多产的新纪录,当代蒲城文坛未见出其右者,由此可见宗海先生笔耕不缀勤奋为文之一斑。有的诗联同好对此甚至觉得不可思议,他在《缘何今夏诗如泉》一诗中写道:“过去愁吃穿,今日有余钱。过去一心培桃李,今日退休得空闲。……盛世日月好,体壮心也宽。日夜笔耕不停步,才有今夏诗如泉”。这种诗如泉涌的现象反映出宗海先生灵感迸发的快捷,使人惊叹不已;而更令人刮目相看的则是他诗联质量的攀升。从二○○五年起他的诗联作品经常被省、市刊物采用,有的还大步走出潼关,频频在全国性的刊物与书典中露脸,并且多次获得大奖。这一年他的诗作《难忘延安》获第三届“中华颂”全国老少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他将此诗寄赠《白毛女》以及《回延安》的作者前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得到了这位自称“文艺战士”的文界宿将的充分肯定,并且热情洋溢地亲笔为他写了回信,这已成为宗海先生保存的珍贵墨宝。这一年他的诗作《社会和谐歌》获首届“成就杯”全球华人诗词艺术博览展一等奖,《赞朱启南》获“奥运颂”诗词书画大奖赛银奖,《喜看彩云归》获“海峡杯”两岸和平诗词联大赛三等奖,至于各种大赛的优秀奖则更是接二连三,不胜枚举。
二○○七年春季,他将自己过去所作的诗联整理了一本专集,以《红酸枣集》为书名准备出版,事先约我为责任编辑,为其帮忙,我自然爽快地答应了,尽我之力,务求完美。这本书收集了他的诗词六百九十一首,楹联一百三十四副以及有关诗联的文章四篇,二十万字,十一个印张,真是洋洋大观,于当年七月出版,受到了蒲城诗联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欢迎。岂知时隔一年,于二○○八年秋季,他又筹划出版另一部诗联新作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帜春晓》。
翻开这本书,你一定会被作者深厚的乡土情结所感染。宗海先生自幼生活在关中东部的金帜山下,满山遍野的红酸枣是他的最爱,他把自己的诗联集定名为《红酸枣集》和《金帜春晓》就是出于对故乡的热爱。他的《扉页诗》:“从小受得山教养,白首为山写诗章。”《人生感悟》:“粗茶淡饭味道鲜,柴门土屋把身安。父老乡亲皆可爱,寄情绿水与青山。”《故乡的路》:“故乡的路青草香,故乡的路花儿放……它就是我的爱,我的情,我的力量。”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故园的深情厚意。正是出于对故土的眷恋,作者把自己的笔墨有很大一部分放在歌颂故乡的人和事上,比如歌颂先贤的有:咏王鼎联:“禁烟治水,功存天地;尸谏醒君,节誉人间。”咏杨虎城联:“西安兵谏,擎天巨柱,歌乐成仁,匡世功臣。”咏李仪祉联:“富塬水美孕江河赤子;渭北泉甜出大地神人。”咏包森联:“盘山旗跃千秋业;金帜名镌万世功。”颂仵墉诗:“卖掉棺木始回乡,两袖清风姓名香。仅携冀东万民伞,胜似金玉装满箱。”还有他悼念乡土作家王宝成的诗:“天外飞来一奇峰,屹立秦东世有名。不是西岳雄天下,而是乡党王宝成。”他不仅引吭高歌蒲城名人,而且倾情赞颂金帜山下的父老乡亲。如他的《赞“老边区”》:“村官数十年,家穷人清廉。一心为群众,逝去德长传。”《悼玉梅嫂联》:“玉树挺拔,含辛茹苦丰碑在;梅花俏丽,简朴勤劳风范存。”在歌颂故乡人文胜景方面,他更是充满激情。比如:《蒲城文物灿若星》:“文物古迹灿若星,渭北名珠光域中。五陵添彩山川美,七馆林立豪气增。双塔起舞歌盛世,六龙腾空展雄风。尸谏兵谏惊天地,日月同辉史有声。”《蒲城焰火》:“火树银花妙无穷,蒲城焰火史有名。大唐神韵今犹在,改革开放万里行。艺惊四座国添彩,誉满巴黎传友情。科技创新结硕果,中华一绝更峥嵘。”从这些诗联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桑梓的人文环境与历史蕴籍是怎样的倾倒并为之豪情满腔!
翻开这本书,你一定会被作者强烈的爱国情结所打动。宗海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他的诗联充满了对新时代的热情讴歌,他在《和谐步新程》里写道:“枪响三山倒,旗升东方红。率众换天地,孤胆斗罴熊。伟业惊世界,丰功千秋雄。盛世花更艳,和谐步新程。”充分地表达了他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无限崇敬;另一首《以人为本歌最甜》:“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腾飞国力添。硕果满枝人常笑,山川秀美旗更妍。高峡平湖惊世界,嫦娥探月震宇寰。花香鸟语和谐景,以人为本歌最甜。”则直观地表达了他对改革开放的由衷赞美。他对社会和谐几乎赞不绝口,比如他在《社会和谐歌》中写道:“欣逢盛世好年月,听我唱支和谐歌。兄弟和谐家兴旺,夫妻和谐恩爱多。老人和谐添福寿,青年和谐更蓬勃。社会和谐江山稳,各族人民喜心窝。”《喜迎党的十七大召开》:“门前树上牵牛花,风吹枝叶扬喇叭。明荣知耻曲儿美,和谐社会歌更佳。”则以民歌的形式歌颂了“社会和谐民心悦,山河到处都是歌”的盛世景象。他十分关心国家大事,紧跟形势,每有诗作,如战冰雪,抗震灾,迎奥运,颂神舟等,他都创作了大量的诗联作品,这里仅引《宇宙又现中华龙》一诗:“科技兴国步新程,宇宙又现中华龙。腾云吐雾拔地起,信心百倍去争雄。金星灿灿耀世界,健儿双双攀高峰。全球翘首望东亚,山更青来旗更红。”我们即可透过这些激情满怀的诗句,洞悉作者的赤子之心。
这本诗联集的另一特点是作者鲜明的校园情结。宗海先生是一个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又进校门,由学生变为教师的人,他的大半辈子是在校园度过的,因之他对校园生活的感情极深,即使年老退休之后,回忆起这段生活来,也是津津乐道,有滋有味。他在诗作中经常回味过去在尧中、西大时的学习生活,回忆师长、回忆同学,正如他在《忆张济生校长》一诗中所写的:“四十年后忆尧中,最忆排队进北京。寄身翰墨度余岁,耳旁犹闻军号声。”他甚至把几十年前所写的富有当时时代特色的自由诗,搜寻出来反复玩赏,收入本集,如《突击队员之歌》以及《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对自己在蒲白矿务局中学三十年的任教生涯更是充满了问心无愧的自豪感,只要读一读《雷锋来咱班》和《我当班主任》这两首诗,你就会透彻地了解什么叫爱岗敬业。他把自已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无怨无悔,甚至在一首诗中写道:“若问来世怎择业?还是教书育栋梁。”其言诤诤,掷地有声,足见他钟情教书育人的一片痴心。
这本诗联集还比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诚挚的怀友情结。宗海先生喜欢结交朋友,加入诗联学会以后,更喜欢以诗联会友,本集的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有名有姓的朋友即达数十人之多,其中直抒胸臆的赞颂之作,如《致刘耕农名誉会长》:“心诚文自贵,德高翰墨香。夕阳红似火,晚情更风光。”《刘福谦会长八秩荣庆》:“十年修志功不凡,名载史册人称贤。老骥千里心犹壮,诗山联海靓故园。”《致诗友曹福勤》:“诗友曹福勤,奉先一农民。从小爱文艺,花甲习诗文。作品连上报,好学又虚心。勤奋花美艳,尧洛时有闻。”《致井文军同志》:“清明节前欣逢君,宣传防火印象深。遇难呈祥辟新径,和风细雨候佳音。”既反映了作者对德高望重者的钦佩,又反映了作者对勤奋好学者的褒扬。《戊子仲春怀念王仲谋》:“辞亲别友近一年,魂牵梦绕桑渠川。征联编书有疑问,无君方知行路难。”这首悼诗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失友之痛,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贺敬之先生給王宗海的回信
宗海先生只所以能够诗如泉涌,主要是因为他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联集中找到如下的句子:“退休之后无所作,咬文嚼字也快乐。古今中外都咬遍,再细嚼今日的好生活。”“吃穿不愁心不烦,退休在家有余闲,珍惜盛世好年月,挥笔写诗又撰联。”“我爱秋高气候爽,不热不冷好时光。习文会友多雅趣,丹心一片献故乡。”“宁静致远戒浮躁,心底无私天地宽。朝花夕拾诗如海,风风光光度晚年。”“一心寻雅韵,两句半日吟。三天诗一首,不愧蒲城人。”“粗茶淡饭伴人生,五湖四海皆有情。俯首为牛终不悔,真诚奉献最光荣。”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宽阔胸怀。
宗海先生的诗联作品,不矫揉造作,不转弯抹角,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多余的铺陈,不事雕琢,无遮无拦,具有质朴、实在的特点,读来亲切、自然,但是用更高的标准来衡量,正如李正英老师赠句中所提的:“遣词造句宜寻味,用韵对粘须洞悉。”宗海的一些诗联并非无懈可击,在用词上、在平仄上还需要再下功夫。细读他的作品,你就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海诗联的质量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我们期盼着他的更大进步!
以上权作交差之稿,自感啰啰嗦嗦是不能为序的,好在前面已有良才先生对全书的恰当评价,方方面面都说到了,使我不必担心行文的疏漏,于是也就心安理得了。
2009年2月10日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1938年1月生。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曾在银行、农牧、政府、保险等部门任职,高级经济师,《陕西保险》杂志特邀编辑,1998年退休,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中华诗经阁荣誉顾问,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曾任渭南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顾问。《渭南联苑》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副会长、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主持过十多次征联大赛的收集与评审,编辑出版过《三圣遗风》、《孝苑联韵》、《联颂文祖》、《春沐三农》、《金鉴联韵》、《凛然正气》、《江河赤子》、《情驰夕阳》、《千古功臣》等征联荟萃,热衷乡土文化,担任编审,参于编辑《中国对联集成·陕西卷·蒲城分卷》、《中华诗词文库·陕西卷·蒲城分卷》以及《尧山雅韵》第二至九集。著有《风雨留痕》五卷等二百多万字。
编辑 审核:惠玲玲 白公平
美编:惜缘
总编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由作者提供
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 张新荔 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