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苍穹下的巴渝之光
虫二
夜幕垂落山城重庆,江岸上人影密如蚁群,目光皆被吸摄于天穹那深不见底处。蓦然,一点星火在墨黑中燃起,继之十点、百点、千点……须臾间,竟有万点星光破空而出。11787架无人机腾跃而起,将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上方那片夜空,变成了一幅不断延展的巨大画卷。
山城的天幕,此时此刻被这些轻盈的金属生灵,以光为墨,重写生命。
江水在脚下奔流。长江与嘉陵江,在此处缠绕交汇,一个浑浊苍黄,一个清澈碧绿,急流冲撞,如同两股倔强不羁的魂魄在互相撕咬,激荡出巨大漩涡,又最终相拥而去。它们如两柄交错的巨刃,劈开山峦,又像两条蜿蜒游龙,在群山之间蜿蜒奔突,流得急,撞得狠,绕得巧。江水映着两岸灯火,竟也泛着光,而空中之光的阵列,亦在水面上投下倒影,波光与天光彼此对视、彼此呼应,仿佛天地间两卷平行铺展的辉煌长卷,在彼此眼中照见自己永恒的身影。
江水之上,光之阵列初初聚拢,只如一捧流散的星尘,又似随风飘散的蒲公英种子,却瞬间焕发出神奇意志。那光点先是聚拢,继而铺展,刹那间勾勒出壮阔山影——缙云山、歌乐山……轮廓清晰如墨线勾勒,山势雄浑,沉静地悬于半空。继而光影流转,竟有江流自山间奔腾而出,分明是嘉陵江与长江蜿蜒的身姿,光影的河流甚至模拟出水流的湍急与漩涡,仿佛真有涛声隐隐自天际传来。这光影之河,与下方真实的江流上下辉映,宛如一曲穿越古今的浩荡交响。
这万点流光,最终凝成四个大字——“魅力 重庆″光字高悬,庄重而辉煌。然而这光的洪流并未止歇,它们倏然分散,如银河倾泻,朝着两岸林立的高楼大厦奔涌而去。光点温柔地附着于冰冷的玻璃幕墙,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窗棂——刹那间,整座山城仿佛被注入生命,每一扇窗都成了回应星光的眼睛。此刻,天幕与人间,被同一片浩瀚的光之海温柔淹没。光点循着无形的指令整齐移动,其下江水涌动,城市亦在车流与人声中呼吸;光影与城市生命律动同频——我们方才顿悟,那苍穹之上的光之阵列,不过是一面巨大而神奇的镜子,映照出这座城早已存在、日夜搏动不息的灵魂。
光之洪流终有尽时。11787架无人机缓缓降落,如同庞大鸟群归巢,天幕复归深邃的墨蓝。江风依旧吹拂,带着水腥与隐约未散尽的火锅余香。岸上人群如潮水般退去,低声的惊叹与满足的喟叹散落在石阶与码头。
我独立江岸,仰视那刚刚上演过奇迹而今复归岑寂的深空。方才那光之阵列,它究竟是飞升入云的魂魄,还是沉落水底的梦境?它们如露如电,倏忽而来又杳然而去,却在我心底投下不可磨灭的刻痕。
这夜重庆的光,终究不是寻常灯火,而是万颗会飞翔的星辰,在巴渝夜空书写下新的竹枝词——是数字时代的竹枝词,却依然带着江雾的湿润、花椒的辛烈、纤夫号子的粗犷余韵。它们悬浮的轨迹,正是这座城市古老血脉之上,生长出的最新鲜的神经脉络。
天上光点虽熄,但人间灯火长明。我忽然醒悟,这城市灵魂的实质,既非凝固于山石的顽强,亦非随江水奔流而去的无常——它竟深藏于这虚实光影交错间,那是今日巴渝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是历史文脉奔涌不息,文化自信扑面而来的新局面。这座城市烙印在骨子里的无声箴言:它的命运,正是要载着山水的厚重与人间烟火的滚烫,在光的河流里,不止不休地行过千里万里。
这城市,它的心跳是两江拍岸的水声,它的呼吸是散入夜雾的麻辣香气;而今晚,它以光为笔,在深蓝的天幕上,又一次深深签下了自己倔强而滚烫的姓名——重庆。

刘兰玲简介:
笔名虫二,毕业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专业。曾就职《信息时报》责任编辑、记者。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黄埔创作基地主任,公众号《黄木湾》主编,印尼《千岛日报》中华文化专版编委。
由星岛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诗集《听风吹雨》。诗歌《一座丰碑》获“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征文二等奖;《紫金之歌》获得首届“永安杯″诗歌大赛优秀奖;《月圆之夜 隆平与稻花》获“家国情怀”诗歌大赛优秀奖;“写给广州的诗”诗词大赛《扶胥之口》获优秀奖。
作品发表于《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条》、《岭南作家》、《北京头条》、《侨星》杂志、印尼《千岛日报》,美国纽约《综合新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