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保民 “㞎”和“粑”两个汉字,数千年来本来各司其职,相安无事,没想到因为现代发达的网络有些尴尬了。原因是它两个长得有几分像,读音也差不多。下面我们具体来看是怎么回事。
“㞎”,普通话读作三声“bǎ”,孙吉话读作“bá、bǎ”。其字义在方言里有三个,一是做名词,念“㞎㞎 bá ba”,指屎,粪便(多是针对婴幼儿的粪便,大人的、动物的一般还是叫做“屎”。)。如:“宝宝乖,拉个㞎㞎”。二是做动词用。如:“急㞎的”,“娃㞎到焙(pēi)上啦”,“㞎到酱罐了,黏(rán然)啦”,“㞎下(ha)又坐上,不嫌黏么”(指说话不算数),“他就是个吃半斤、㞎八两的实在人”,“零碎吃瓦渣,整个㞎砖头”,“㞎屎门头硬”。三是“㞎”还可以引申义指污点、不干净的东西。如:“看你,身上揰下㞎㞎了不是”,“你浑身的㞎㞎,还有什么脸说别人”。
总之,“㞎”的分工是用来管人体的“出”(排泄)部分的。
再来说“粑”。普通话读作一声“bā”,(孙吉话里一般不用这个字)。其字义是指饼类食物。如:“糍粑”。“粑粑”,在南方方言里指糯米等蒸熟后捣碎做成的饼状食品。晋城人把焖米饭时黏在锅底的一层米粒硬结层叫做“粑渣”(即锅巴)。这就是说,“粑”、“粑粑”是供人吃的食品,其分工是用来管人体的“进”部分的。。
这样一比较是不是很明白,我们常说的粪便是“㞎㞎” bá ba ,而“粑粑”bā ba是食物!
现在,网络、自媒体很发达,限制也少,说话、写东西也很自由、随便,以致于有些人愣要把表示粮食、食物的米字旁的“粑粑”用来当粪便,随意把字义明确且相反的字讹用,实在是对汉语言的不尊重,势必会破坏良好的语言环境,造成混乱,误人不浅,理当戒之!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