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的新生之旅
文/杨华君
在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时代,动力电池如同默默奉献的英雄,为我们的出行保驾护航。然而,当它们走下汽车的舞台,是否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不,它们将开启一段新的旅程,一段关于回收与循环梯次利用的奇妙之旅。
动力电池回收,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竞赛。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动力电池的退役量日益增加。据数据资料统计,2023年,中国共产生退役动力电池16.8万吨,同比增长78.3%。这些退役电池中,有14.5万吨是由新能源汽车退役产生的,占总量的86.3%。它们就像一个个等待被唤醒的宝藏,蕴含着丰富的锂、钴、镍等金属资源。如果不加以回收利用,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梯次利用,是动力电池回收的重要环节。当动力电池容量下降到80%以下,虽然不再适用于电动汽车,但它们依然可以发挥余热。在储能领域,梯次利用的电池可以用于电网调峰调频、削峰填谷、风光储能等。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的风力发电站,由于风力的不稳定,常常会出现电力过剩或不足的情况。梯次利用的电池可以将多余的电力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在通信基站方面,梯次电池也大显身手。它们可以作为备用电源,在停电时为基站提供电力支持,确保通信的畅通无阻。此外,低速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等领域,也是梯次电池的用武之地。它们为这些车辆提供动力,虽然性能不如新的电池,但足以满足车辆的日常使用需求。
资源再生利用,是对动力电池进行深度挖掘的过程。对于已经报废的动力电池,通过破碎、拆解和冶炼等工艺,可以实现镍钴锂等资源的回收利用。这些回收的资源可以重新用于生产新的动力电池,形成一个完整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创新至关重要。例如,湿法冶金技术的突破,使锂回收率超92%以上,镍钴回收率超98%,为资源的高效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动力电池回收和循环梯次利用,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较量,更是一场环保的战役。它让我们看到了资源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意识到,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可能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行动,共同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和循环梯次利用的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动力电池将实现真正的绿色循环,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有诗云:
新能源车势如虹,电池退役问题生。
回收利用成新路,梯次再生展妙功。
政策扶持添助力,技术突破启新程。
循环产业宏图绘,绿色未来共畅赢
杨华君,英文名Grady, 四川泸州人,中山大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年作家、诗人、画家,《知音》《青年文学》等杂志签约作家;曾出版长篇小说《离情》诗集《青苹果》《诗行天下》;其作品常见发表于《中华诗词》等刊物。中国品牌保护协会品牌发展战略会员,中国式创新管理倡导者,品牌营销管理人物,品牌专家,管理顾问。广东省民营企业家,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EMBA /MBA特邀客座讲师(惠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惠州职业学院)等。曾参与策划管理运作数十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