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芳草 感恩有你
郭黎春
上周《茌平文苑》公众号又轮晓燕老师编辑。她从周二开始连着五天一口气将我的投稿全部编发。这操作,多年来头一回。与她一贯尊循的“每位作者每周发布不超过三篇文章,否则会产生阅读疲劳”原则相左。彼时心生诧异,却是闪念间的疑问,下一秒便回归我的佛系。三年来我投稿她编审,能不能用,何时发,我都不过问,全由她安排。
“这周我刚编完。”“与春天有关的赶紧发了,都夏天了。”“这两篇等我下下周编上吧。之前写春天的不好拖太久,所以没等。”“下下周才轮到我编辑,能等吗?或者可以发给冯老师。”“这个不能等,今天编 。”……
诸如此类脱离“每周编发不超过三篇”原则以及在非轮值周加班帮我编辑的事常发生,早习以为常。我以为,这样安排自有她的道理,就如往常一般。不曾想,这次反常编发稿件背后,竟是“我以后不干编辑了”之“妖”在等着我呢。发生什么事了?我心里咯噔一下。得到因眼睛不适的回答方才心安,虽理解她不得不在热爱与健康之间作出的艰难选择,却难免心生百感。
公众号编辑可不是件轻松的活。在我认知里,编辑自身至少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底、高度的责任感与过细的较真精神,干编辑费脑费眼费神。作为兼职编辑,她挤占自己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审稿、改稿、核稿、发布,不求报酬,默默耕耘。若非有热爱文学的动力和无私奉献的情怀,断然无法坚持数年。
翻阅微信,与晓燕老师联系始于2022年7月11日。当时发了《童年就该这样无忧无虑》《品读一个想陪宁子看蓼花的女子》《课文与生活中的共事共学之摩擦趣味》三篇美篇给她,算是投稿吧。十分钟后,她便回复:“第一篇可以,感谢支持。第二篇其他公众号已发过,不能再发。”7月13日早上刚起床便看到《回忆无忧无虑的童年》这篇文章在《茌平文苑》公众号发布。
文章首次在美篇、微信之外的平台被采用,甚至是欢喜。说来也颇难为情,彼时我既不知茌平在哪儿,也不知公众号为何物,更不懂投稿有何规定,只知可以向她投稿。晓燕老师给我在公众号建了个人作品集,序号随着作品不断增加而逐渐攀升。2025年7月13日,《闲说龙岩方言魅力》在《茌平文苑》个人作品集的目录序号为“99”。若加上转载散文网公众号精推的《龙岩的“隔年隔节”习俗》一文,由晓燕老师编辑的文章刚好满百。这算不算机缘巧合的圆满?这转载而未列入《茌平文苑》本人作品目录,是否告诉我,虽然晓燕老师不干编辑了,但我们因文学结下的友谊却是天长地久的,那个差一满百的序号就是鞭策我继续前行的号角!
回想我们相识的一千多个日夜,我们的联系除了投稿、发稿交流,偶有节日问候外,几无他,纯粹到极致。这样的交往似乎让人感觉少了人情味。我俩却不觉得,可以感知我们为不喜繁文缛节之同类!
常有人问,发表了这么多文章,稿费不少吧?
作为新媒体的《茌平文苑》公众号,它由茌平县作协主办,编辑均为业余兼职,没有法定机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旨在服务广大文学爱好者。是否有稿酬取决于读者自愿打赏。若文章在平台赞赏所得超出20元部分,平台与作者各得一半。承蒙读者厚爱,我从中获酬近200元。
其实,写作是我记录生活美好、分享快乐的方式,有无稿费,我都写。如今新媒体平台普及,其中不乏有固定稿酬的平台。有人说,没有稿酬的平台一律不投。我却不以为然。我写作并非冲稿费去的,况且我不会忘记,是晓燕老师让我的文字与大众见面,给我了分享快乐的更大平台,是《茌平文苑》鼓励我在写作道路上不断成长。心怀感恩,初心依旧。记录生活,我还选《茌平文苑》。
以此文衷心感谢晓燕老师的帮助与厚爱!愿一切美好如期而至!
2025.7.20
作者简介:郭黎春,70后,福建省龙岩市人。喜欢花花草草,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并用美篇记录生活,分享感动,传播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