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省南社研究会采风团与滇中引水工程部分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云南省南社研究会采风团
一一赴滇中引水工程“小鱼坝施工现场 ” 采风侧记
文/ 朱红
小鱼坝静卧于昆明市的西北边,这片土地曾孕育了2000年前古滇国灿烂的青铜文明,文化根脉深植于沃土。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角唤醒沉睡的乡土,这座“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了云南的传奇篇章。
2025年7月18日清晨,天朗气清。云南省南社研究会采风团队一行27人,怀着对滇中引水工程的期望和对小鱼坝这一传奇的向往,在原会长李啸云、新任会长李瑛、党支部书记史学军、副书记,执行团长武平同志等带领下,满怀热忱朝着小鱼坝施工现场方向奔赴而去。
一路上,车行山水间,绿影呼应,柔风轻吟,仿佛在叙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惬意生活。然而,当采风团抵达滇中引水工程小鱼坝施工现场时,眼前景象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心神。
一条钢铁巨龙般的引水管道,正以磅礴气势攀附于陡峭山峦的岩壁之上。面对这人类重塑山河的壮阔画卷,惊叹声在人群中无法抑制:“看呐,这就是当代愚公移山的伟力!”不知是谁率先唱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雄浑的歌声瞬间点燃现场,与钢铁的冷峻交响共鸣。
在滇中引水昆明1标党支部书记、常务副经理肖云伟的引领下,采风团沿着粗粝的水泥阶梯往下行,当踏上一条悬于半空的透明通道时。脚下那深切的峡谷,隐隐传来轻轻的水流声,好像是在用欢快的心情拍手相迎采风团队的到来。当我们步入这如神话般的通道时,每行走一步都带着心跳的悸动,似乎踩在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之上。
“太震撼了”!这不仅是工程,更是创造力与美的史诗!“ 金沙浩荡赴滇中,越岭穿岩显伟功。泽润千畴苏旱象,千秋德惠万民丰”。工程之宏伟,不仅在于其体量之巨、技术之精,更在于它以钢铁之躯承载着润泽苍生未来的宏图伟愿,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壮歌!
采风团聚焦的“小鱼坝倒虹吸”,堪称滇中引水工程皇冠上的明珠。这条拱桥式巨龙、上接蔡家村隧洞,下衔松林隧洞,以526米的身躯横跨螳螂川,三根直径4.2米的压力钢管将以每秒95立方米的流量输送着金沙江的甘泉。
“V”型深切的峡谷将其紧紧箍住——施工空间狭窄如隙,大型设备腾挪艰难;急流冲击对毫米级精度提出严苛拷问;横跨公路之上,高空作业与密集车流交织成危险之网。“每毫米都是承诺,每焊接都是责任。”现场工程师指着钢管焊缝解释。“金沙水碧润滇中,铁臂穿山气贯虹。汗洗征衣霜沁骨,钢龙过处万村通”。建设者之艰,刻进了峡谷的每道岩缝,融进了钢管的每寸焊缝,更在每一次精准的吊装、每一次无畏的攀爬中,铸就了这横空出世的奇迹!
据现场工程师介绍:
滇中引水工程,这项写入国务院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名录的战略性工程,堪称水资源配置的巅峰之作。一期工程以丽江石鼓为起点,提金沙江水,经664公里长渠润泽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终抵红河新坡背,总投资超780亿元。
截至2025年6月底,这条云岭“水脉”已显雄姿:一期水源工程设备安装全面展开,输水隧洞贯通率达93.2%;二期配套工程隧洞开挖与管道铺设亦稳步推进。工程穿行于地质博物馆般的横断山脉,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等世界级难题,都被建设者以智慧与坚韧一一攻克。
采风渐入尾声,回望峡谷间静卧的钢铁巨龙,釆风团的艺术家们心潮难平。李瑛会长感叹道:“工人同志们为造福云南人民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彰显了伟大的工匠精神,值得世人学习和敬佩。”
当古滇青铜的文明余韵,遇见现代水利的钢铁洪流;当文人手中的笔墨诗情,邂逅建设者身上的汗水泥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正在轰轰烈烈展开。采风团的老师们已经拿起手中的笔,将峡谷中的钢铁交响、建设者的赤诚信念,连同这片古老土地焕发的新生力量,一同融入深情的诗行与画卷,为这千秋伟业留下最炽热的时代注脚。
此行让我们触摸到了时代的钢铁脉搏,建设者以身躯为笔、血汗为墨,书写着改天换地的壮丽诗行。我们的责任,就是将这山河史诗传诵开去,让时代的钢铁脉搏与诗文的韵律一同绽放出永恒的篇章。
于2025年7月18日

“小鱼坝”工程图(一)
小鱼坝倒虹吸桥

采风团队从“小鱼坝倒虹吸桥合影留念

采风团队原会长李啸云与部分会员合影留念

采风团队在现场听工程师讲解引水工程
新任会长李瑛与引水工程队员交流思想

采风团里三个调皮的小伙伴在引水管道里即兴表演《咱们的工人有力量》

采风团出发前 原李会长与史书记在大厅等候未到团员
午餐前两任会长交流工作


校稿:新任会长李瑛 党支部书记史学军

作者: 朱红
作品推送:云南文艺传媒
编 辑:抒文苑
版面设计:笑 笑
摄 影:滇中引水工程 摄影师 伊川
文章选送:云南省南社研究会采风团
备注:文章内所含数据,已通过滇中引水工程技术部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