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小哥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为了一日三餐
有菜有汤
去摸爬滚打
何惧浑身受伤心淌血
穿行在大街小巷
攀登楼梯阶台
车轮飞转碾碎晨霜
落雨滑过屏幕的匆忙
让暖阳拂尽一脸疲惫的憨样
去约一个个陌生的相邀
2025.7.
评析:
## 被速度遮蔽的肉身:一首快递时代的存在之诗
"快递小哥"这个职业称谓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性隐喻——"快"与"递"的组合直指当代社会的效率崇拜与消费主义本质。张海峰的《快递小哥》以这个新兴职业为切入点,通过质朴而精准的意象群,构建了一幅当代城市"速度奴隶"的生存图景。诗歌在简短的十行中,完成了从物质需求到精神创伤,从具体劳动到抽象存在的多重跃升,呈现出被消费社会异化的劳动者群像。
诗歌开篇即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切入:"为了一日三餐/有菜有汤"。这两行诗采用最朴素的日常用语,却形成了强大的现实冲击力。在"外卖自由"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今天,提供外卖服务的快递员自身却挣扎在温饱线上,这种反讽构成诗歌的第一个张力场。诗人有意选用"菜"与"汤"这样具有家庭温暖意象的词语,与后文的"陌生相邀"形成强烈反差,暗示快递员在为他人传递家庭温暖时,自身却失去了这种基本生活体验。
"摸爬滚打"与"浑身受伤心淌血"构成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创伤叙事。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心淌血"这一强烈的情感意象与"浑身受伤"并置,打破了传统劳动诗歌只关注肉体辛苦的局限,直指现代服务行业特有的精神损耗。快递员不仅要承受体力消耗,更要承受评价系统、时间压迫带来的心理压力,这种"情感劳动"的异化状态被"心淌血"三个字精准捕捉。
诗歌中段的空间意象构建了快递员的城市漫游者形象。"大街小巷"与"楼梯阶台"形成水平与垂直的双重空间压迫,快递员的身体被城市建筑分割、消耗。这种空间书写令人联想到本雅明笔下的"都市漫游者",但快递员并非悠闲的观察者,而是被算法驱赶的被迫漫游者。诗人通过空间意象的堆叠,展现了现代劳动者在钢筋水泥迷宫中的生存状态。
"车轮飞转碾碎晨霜/落雨滑过屏幕的匆忙"是整首诗最具现代性张力的意象组合。车轮与手机屏幕,晨霜与雨水,这些自然意象与技术产品的碰撞,呈现了数字时代劳动者的新型异化形态。"碾碎"的暴力性与"滑过"的轻盈感形成奇妙反差,而"屏幕的匆忙"这一反常搭配则巧妙暗示了手机接单系统对劳动节奏的控制。快递员不仅要与自然环境斗争,更要与数字系统博弈,这种双重压迫被诗人凝练在这两行诗中。
结尾处的"暖阳拂尽一脸疲惫的憨样/去约一个个陌生的相邀"构成了全诗最富诗意的悖论。"暖阳"与"疲惫"、"憨样"与"陌生"的并置,展现了快递员在温情面具下的精神疏离。"陌生的相邀"这一矛盾修辞深刻揭示了平台经济中的人际关系本质——看似亲密的服务关系背后,是彻底的陌生与隔阂。诗人通过这个结尾,将诗歌从具体的职业描写提升至对现代人际关系的普遍思考。
从诗歌技艺角度看,张海峰采用了自由诗体,但通过"汤"与"伤"、"忙"与"样"等隐伏的押韵,以及"晨霜"与"暖阳"的自然意象对仗,在松散中保持内在韵律。语言风格上,诗人成功融合了口语的直白与诗语的凝练,如"浑身受伤心淌血"这样既通俗又富有张力的表达。诗歌节奏上,前急后缓,恰如快递员从忙碌到短暂停歇的工作节奏,形式与内容达成和谐统一。
这首诗歌的当代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职业同情,直指数字时代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在"即时满足"成为消费准则的今天,《快递小哥》让我们看到速度崇拜背后被遮蔽的肉身痛苦与精神创伤。诗歌中那个"憨样"的快递员形象,恰是对我们这个追求效率至上的时代最温柔的控诉。
注:原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