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河碳质球粒陨石)

和桥豆腐干
路边
第一次买和桥豆腐干居然不是在宜兴境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随共青团组织去无锡旅游,那时我在陶瓷厂做坯。别人都买无锡卤汁豆腐干,我却石头往山上搬买了和桥豆腐干,怎么想起来买的?因为不久前听收音机里说到的。1981年12月,南京举办了江苏省食品工业产品展销会,在这个展销会上,和桥豆腐干受到了极大好评,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作了专题介绍。我想尝尝和桥豆腐干的至味,所以就买了,结果不辱所望,因为不辱所望,所以一直爱它到如今,特别是每年开春的凉拌马兰,我是一定要买它来切碎相佐的。那马兰的清与和桥豆腐干的浓,嚼在嘴里是两香互融味至一绝。
因为心中有它,便时时关注,虽然不是刻意,三十年来也通过报刊书籍,不仅知道了和桥豆腐干因精工细作而好吃,还知道了它历史档案上有与众不同的前世今生。如果有个名导来挖一下,也许又能诞生一部《大宅门》般的历史长河电视剧。
据《宜兴文史资料》记载,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桥豆腐干创始于清同治年间,创始人梅理卿,安徽徽州人。梅理卿之前和桥也是有豆腐干的,但很普通,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和桥豆腐干。梅理卿原来是一位太平军将士,在部队就是负责物资采办的,后来太平天国失败,跑散的他回到老家,看到的是全家被政府军所杀,政府军还在屠村和追剿余孽,这样他只好远离家乡跑到没人认识的宜兴来隐居。
当时和桥有“万生”字号方块酱油豆腐干,梅理卿也时常买些下酒,后来“万生”豆腐干质量有所下降,梅理卿便向该字号老板反映。有顾客反映商品质量应该是好事,万生老板却没有正确对待,他居然说“要依心上你自己开作坊做”。这样的老板真是当腻了,但我们今天却要感谢他,没有他的激发,梅理卿是永远也不会想到做豆腐干的。见多识广的梅理卿对农产品加工是在行的,他果真开了一爿“梅永和”酱园,附带做起了理想中的至味豆腐干。
梅理卿吸收和桥及徽州芜湖一带豆腐干制作长处,自己又潜心创新,一是将豆腐干改小改薄,使之味能渗入。二是将豆腐干上榨榨压,使之坚韧少水,不易破损。三是精心烧制,先把豆腐干在滚水锅里汆一下,再移锅白煮,煮熟了,再移锅色煮,色煮时加盐糖酒茴香和开洋等作料,最后还要放入老绵冰糖酱油中浸渍数月甚至经年。这样做出来的豆腐干香喷喷甜丝丝咸津津,吃在嘴里,其味无穷。
梅理卿生产的圆如银元大小并印有”梅永和号”字迹的新式美味和桥豆腐干后来迅速扬名宜兴城乡,并在梅理卿儿子的手中推到了高峰,地方官终于将其作为贡品送上了慈禧太后的餐桌。这样的品牌以及生产这样品牌的企业,本来应该前途无量不断壮大,但日寇的光临洗劫和亡国经济的萧条使梅家事业一下子基本覆灭。
解放初政府组织迅速发展各业生产,十块一扎的和桥豆腐干被货郎担挑到了全县各个乡村,1950年10月,消耗十万斤黄豆制作的和桥豆腐干在朝鲜获得了志愿军的赞誉。但从1953年黄豆实行配给制开始,和桥豆腐干年年减产几近歇业,八十年代才终于重获青春。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