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敬泽
赵望进先生捐赠书画展将在省城太原汾水之滨的山西博物院举行(音视频)
夏日并州,骄阳似火,铄石流金。七月二十日,八十六岁恩师赵望进先生捐赠书画展将在省城太原汾水之滨的山西博物院举行。五位原省级老领导,中国楹联协会会长,省文联,省书协,省美协,省书画家协会,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省书法教育协会领导,著名老书家,省城高校书法院长以及部分厅局级领导,赵望进艺术工作室成员共70余人出席并见证了这一高光时刻。天大暑,送清凉。此乃恩师向省城人民送来的阵阵清风。
此次百余幅书画展以“汾水之滨跬步行”为题,是先生精心挑选的近年来的精品力作。有三个突出特点:作品尺幅大,文墨主题新,艺术水准高。包含三个部分:一是积步成学。二是写心弘道。三是用世为归。这正是先生以一貫之的书学理念。以此为线,将这些巨幛条屏与趣味小品如灵珠般串起,文墨交映,散而不乱。如闲步园林,花影烟树,碧水回环;秀峰耸翠,亭阁翼然。令人目不暇接,情思满怀。赏读佳作之余,让我们能更深刻地领悟先生的书学思想和艺术才情。
笔者追随先生教诲多年,深感先生品高,学高,才高,艺高,然而却异常谦虚低调。他时常讲:“在艺术领域我永远是个学生。我笔墨是小学生,诗联是中学生,唯有文章稍可释怀”。当我问及先生成功秘诀时,先生语重心长地说:“我哪有什么秘诀呀,我家成份不好,我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大学生。一辈子笃信两条:夹着尾巴做人;一路小跑做事。”吟教愈久,对先生感知愈深,崇敬愈加。我感到,先生是一个地地道道在墨海里做学问的艺术家,是一个词翰双美、书中有道的艺术家,是一个胸有大义、心系人民的艺术家,是山西文坛的一面旗帜,是一棵扎根在黄土高原,笔挟太行浩气,墨涵汾水灵波的参天大松!借此机会,谈三点感想。
一、取法高境,学海“艄公”
先生1940年出生在山西运城临猗县耽子镇潘家庄村。据先生讲,他这辈子因严父“与字结缘”,因恩师“字入正途”,凭努力“因字得福”。
习书早,童子功
从小受爷爷“悬壶济世”,义务为乡邻针灸影响,种下“无私奉献”的种子;受父亲账房先生“以字敬业”影响,种下“敬字习字”的种子。可谓幼承庭训,志在翰墨。五六岁时,天大雪,在母亲督导下用柴棍立雪画字。七岁起跟随父亲写毛笔字,后临柳公权《多宝塔》,可谓启蒙。十一岁,在老师鼓励下,写大字标语。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老师为他捧墨碗,在石灰粉墙上写《婚姻法大纲》,一天可写二三百字,受乡邻称贊。从高小到初中,学校黑板报,壁报,节假日教导处布告,皆由先生书写。既练文,又练字。1957年,先生以优异成绩从两千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考入永济中学。期间,毛泽东词《沁园春.雪》手稿发表,他心醉神迷,心摹手追达如灯取影,为师生称赞。不久,老师安排他在校门口两边高墙书写仿宋体“教育方针”,每字丈二高。高二时,先生得知上班学生考试试卷纸张浸洇,便萌生用毛笔答卷之念。为加快书写速度,他坚持一年课堂笔记用毛笔书写。高考时,他用毛笔作语文试卷,在全省考生中独树一帜,加之考试成绩优异,被山西大学中文系录取。
2、拜名师,知门庭
山西大学中文系名师云集。先生有幸得国学大师,著名教育家,大书法家姚奠中先生垂青。姚先生乃章太炎弟子,拥有雄厚的国学功底。其研究领域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经学、子学、文字学、训诂学、文艺学、文学鉴赏学等等,博雅多识,见解深刻。反对无用之学,无根之论。如姚老早年发表的《屈原的有无问题》,就有力驳斥了廖季平、胡适否定屈原的说法。先生在姚老的教诲下,重视“学以致用”,拓宽知识视野,从读原著入手,提高文字训诂能力。这期间系统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诗词歌赋,历史哲学名著,记了不少笔记卡片。遇到问题,登门求教,姚老也逐一耐心解答。先生常言,是姚老教会了他读书做学问——不能浮,要扎实;不能乱,要有第次;不能照单全收,要有取有舍。要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治学不能门路太窄;书要正读,反读,还要读无字书。这些都使他受用终生,也为他日后成为书法家奠定了扎实的学问功底。先生那时是班长,在同学中很有书名,不过是以临毛体而名。姚老不以为然。明确训导:“临摹是必要的,是基本功,但只临摹一种不行,再好也不能成为家。必须取法乎上,转益多师。”在姚老的指点下,先生从《石门颂》开始,继而《张迁》、《乙瑛》、《礼器》、《史晨》、《曹全》。 后又系统临习,逐渐学有门庭,步入正途。在校期间,先生还充分发挥其组织才能,在学校俱乐部大厅,策划组织了全校师生首届书法展,入展作品百余幅。姚老亲自书写了毛主席《浣溪沙(长夜难明)》巨幅行书,悬于进门正面电影幕布上。此次展览获得巨大成功。
3、善思考,明方向
天下事无一不靠学问,做学问无一不靠思考。孔子云:“学而不思则岡,思而不学则殆”。先生乃勤学敏思之人。在姚老指导下,他边学边思,逐步确立了“文墨并举,以书弘道”的宏大理想。然而,这雄心壮志如何化为周密计划?先生一度陷入困惑。当他看到姚老1938年与柏逸荪先生在大拍圩一同举办“菿汉国学讲习班”时制定的十条教规:“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当行,以用世为归……”时,深受启发。经深思熟虑,活用老师之典,确立了“积步为学,写心为道,用世为归”的“学书三阶段”。并以此勤学苦修,数十年如一日,终于迎来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如今,“积步为学”已经“成学”。”“文”有数百篇文章散见各报刋,百万字雄文四卷《赵望进文存》及多部著作公开出版;“墨”有正行草隶篆俱佳,尤以掺以篆籀,运以行书笔意,整肃劲健,铁骨铮铮的“赵家隶”名世。先生作品多次刊发于《人民日报》《中国书法》等核心刊物,被国内外数十家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在山西、山东、湖南、江苏等名胜勒石。并有《中国近现代名家书法集.赵望进专集》《赵望进书法艺术》《冠军礼赞》等多部墨迹公开出版,成为当代名副其实的艺术大家。
二、写心弘道,墨海“蛟龙”
大学毕业,先生“因字得福”,直接被分到省教育厅工作,后又到太原日报,太原市委宣传部,山西省文联工作。当过记者,主编,文化官员,这一切在旁人看来“光鲜亮丽”,然而先生却“淡若秋水”,先生骨子里始终秉持着中国文人“平淡闲雅”的境界,追求的是“写心弘道”、“抱朴归真”的理念。及今为止,他的艺术生涯经历了三个阶段:
1、师古得法(1960——1988)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取法上高境,博学集百家”《望进学书感言》。
白天处理政务,夜里挑灯夜战。书画斗室如同满目琪草天葩的花园,成了他精神的港湾,快乐的源泉。一卷在手,醉迟梦境;一毫入纸,万事离心。常常是“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这个阶段大致有二十八年时间。先生下大工夫遍临了《乙瑛碑》,《张迁碑》,《石门颂》,《嘉平石经》,《华山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等。在此基础上,又临了毛公鼎,大盂鼎,石鼓文,李斯峄山碑,秦山刻石,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还有清代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近代吴昌硕等。并将隶与篆进行有机化合,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铁骨峥峥的“赵家隶”。行草书方面,他主要临习了王羲之,张旭,怀素,傅山等法帖,行成了纵逸豪放的大草。这一阶段以1988年在太原市工人文化宫举行第一次赵望进书画展为标志,初步展现其个人风貌,并受到恩师姚奠中先生的嘉许:“望进首次个展,初步显露了他博学多能的特色”,“从此他在书坛上占有了位置”。
2、匠心运法(1988一2010)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气结秦汉韵,身凝铁石坚”《望进学书感言》。第一次书展后,更坚定了先生“气结秦汉”“厚重朴茂”的书法路径。他夜以继日地醉心于书法艺术。一方面继续在文字学,金石学,考据学上下功,另一方面又利用行政组织策划省内外书画展的机缘,向当代书画家学习。不断丰富引篆入隶,引隶入篆的艺术风格。(1)借用小篆笔法,逆入平出。少提按,淡波磔,扁变长,上紧而实,下松而虚,给人以空灵舒展之感。(2)篆隶偏旁组合。如三点水旁字,左边用篆法,右边用隶法。“壶口飞流掀巨浪”一联的“浪”字。竖心旁,左篆右隶。“妙趣多从参悟得”一联的“悟”字。草头竹头,上篆下隶。“高山流水杏花村”一诗的“花”字。(3)有的字干脆用大篆代替。如“高山流水”的“山”字。(4)草入其间,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如“上”,“下”,“梦”字及多横的处理等。傅山先生主张写草通篆隶,赵先生反其意用之,写篆隶通草,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这从2000年的第二次个展可见一斑。这次在晋祠的个人书展,令恩师姚奠中先生大为震动!并亲撰序文。姚先生讲,当看到望进巨幅隶书十六条屏《长恨歌》和巨幅草书十二条屏《赤壁怀古》时,他被这整肃劲健的庙堂之气和雄肆酣畅的磅礴之气所震憾。直呼“如果第一次展览使我感到欣慰的话,这次展览使我大为惊叹!不只是刮目相看而已”!后来相继在北京,上海,山东,山西,日本,韩国等省内外,国内外数十次个展不断引起轰动就是明证。
3、七十变法(2010一至今)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方平且圆劲,铁钱贵自然”。《望进学书感言》。艺术尚法,贵在通变。如果说先生第一阶段“师古得法”解决的是由“俗”变“雅”,端庄规正立得住;第二阶段“匠心运法”解决的是由“雅”变“朴”,铁画银钩庙堂气;第三阶段“七十变法”解决的是由“朴”变“合”,天真烂漫于古合。清人宋曹《书法约言》曰:“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先于古人合,刻意临摹;后于古人离,创出自我;再与古人合,升华新我。比起前一次“变法”,“七十变法”更难,难在“变己之熟”。
如何摆脱自己写了几十年,已经固化了的“壳”,凤鳳涅槃,升华新我,在“内美”上下功夫。这个最难!先生讲,“再难也得变”。这个阶段,先生用了“冲刺”的力量,利用一切时间,复读了先秦孔子,孟子,老庄,荀子,朱熹,王阳明,选读了《史记》《资治通鉴》《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以及大量的文论,诗论,书论,画论等,给报刋杂志撰写了大量诗文联语。先生讲,七十光阴贵似金。每日早餐后先生即去工作室,中午不回家,在附近对付着吃一点,星夜才回,一待就是十多小时。风雨无阻,一直坚持到了十年之久。这个阶段,先生的重心已不再刻意追求古拙朴茂,铁画银钩,庙堂之气,夺人眼球的外型美。而是追求一种“秋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内美”,让“赵家隶”翻出新样。这个新样就是“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管它什么大篆小篆,行书草书,长短大小,虚实开合,长方正方,圆形棱形,正三角倒三角,统统融入我“赵家隶”中,“官知至而神欲行”,放笔直书,以和天倪,写我神,用我法,抒我意,不步旧径,变化无端,真正达到了人书俱老,气象超迈的境界!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成就是2018年《赵望进八十书画展》,一年之中在北京国家美术馆,太原美术馆,家乡运城举办三场,名动一时!还有2022年4月先生为北京国际公园第十九届玉兰赏花季撰并书㨕联《玉兰七唱》,韵悦京城!2024年初在太原省城图书馆举办的“龙之韵——赵望进书画艺术展”及龙文化讲座,声震三晋;百万字雄文《赵望进文集》四卷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惊动文坛。
三、用世为归,文坛“宿将”
一个艺术家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书画艺出造诣多深,作品有多精湛,更在于他对推动一地,一域文化事业的贡献有多大。先生常讲,学书首先学做人,要做“先有国家后有己”的人,要“用世为归”!
1、牢记肩头责任,精心组织书画展
先生在担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书协主席期间,曾组织太原郑州两市书展,主持制定《太原市文艺创作条例》,在《文汇报》刊发。任省书协副主席后,参与策划筹备山西省首届“两会一节”(商洽会,交流会,艺术节)。任省文联常务副主席后,负责建成山西文艺大厦;赴万荣参加“社教”期间,策划举办孤山梨花节,与徐文达,华而实,董其中等共书长卷;主持卫门书学理论研讨会;策划组织《山西省书画摄影进京展》;并主持开幕式;参与策划组织《华北五省(市,区)书法联展》;策划出版《山西老年书画作品集》;策划并主持中国中部六省老年书画作品巡回展;北京奥运会期间,与叶子彤合作,为中国奥运冠军撰写嵌名联;策划组织《国庆60周年展(书画)演(鼓乐,模特)活动》;在壶口组织并主持《沿黄九省老年书画家60米长卷》创作并作序;策划主持《纪念关公诞辰1850周年、世界华人名家楹联大赛和书艺展》;策划主编明版乔应甲著《半九亭集》,三晋出版社出版;策划组织《美丽中国——文扬杯东西南北八省楹联书法展》;策划主办《山西首届楹联高手大赛》;策划组织《建党一百周年贾家庄巨变全国楹联(书法)展评》活动;多次率山西书法代表团访韩访日进行学术交流,出访美国,法国,意大利,参观卢浮宫,凡尔赛宫。这些活动,对于开拓艺术视野,推动山西文化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不计得失,甘作嫁衣为人民
先生当编辑记者时,常常是白天采访,晚上写稿。经常书写标题,配诗。曾采访力群,孙谦,徐邦达,郭兰英,严文井,谢冰心等文艺界人士,并开辟《双塔》,《周末》,《苗圃》等专栏为作者提供阵地。曾任《火花》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为一批山西青年作家的成长搭建平台。创办《小学生写字报》,为有书法爱好及天赋的小朋友浇土施肥,润花著果。《新编常用五体五联》,将常用的佳节联,婚育联,寿诞联,挽逝联及行业联,用多种字体写出来,雅俗共赏,古今兼容,方便实用,收到很好的效果。有人说,“做这些琐碎事是为他人作嫁衣,没啥意思。”然而,先生却甘之如饴,声称”我做这些琐事虽然都是做嫁衣,但成就了大家的利益,值得!”
不求一花独放,但求万木争荣
随着先生在艺术界名声日隆,登门求教者也越来越多。有求字者,有求序者,有求教者。先生皆一一随缘,尽心尽力,以文墨广结善缘,净化人心。从字上讲,这些年他应邀为风景名胜机关学校农村及厂矿企业撰写牌匾不计其数,为家乡临猗撰写文化长廊诗碑,为家乡临猗美术馆捐赠书画精品60余件,这次又为山西博物馆捐赠大尺幅书画精品80余件。从序上讲,有为大型书集撰序,有为自己崇敬的老师前辈撰序,有为同道朋友撰序,有为后学晚辈撰序。其中有为中国中医大师之一王晞星撰书的大师《诗钟七唱》;有为身残志坚的青年书画家季谦筹备画展,组织书家为作品题字,亲撰序言,亲自主持画展,令人感佩之至!作为学生,余也幸得恩师垂青,疫情期间,余写《小楷晋古名贤家规家训》一书,先生仔细审阅,悉心指导,并指出在23名晋古名贤家训前增加一段简介,几易其稿后,恩师亲撰序文并题鉴,提携之恩终生难忘。尤其是从教一事,先生虽为大艺术家,然毫无架子。他最早开办省老年大学书画第一班,除自己讲授外,还邀请省诗词联赋和绘画名家参予教学,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先生工作室,吸纳了一批省直厅局企业高校退休厅局级学员,还有些立志书法的中青年学员,共二十人左右。每月一次沙龙式研讨学习,采取作品点评,理论研讨,专家讲座相结合,已坚持七年,大家感到收获频丰。先后在晋宝斋,省图书馆,太原工人文化宫,太原碑林公园等举办数场书画展,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
南宋诗人戴复古有诗云:“胸次诗书一派清,学如耕稼到秋成”。先生的辛勤耕耘,践行了他争做“峰峦守猎人”的誓言,也赢得了书坛方家的高评。中书协原主席张海评价:“赵望进先生在宗法汉隶的基础上,又吸取了篆书,甚至行草的笔法,使自己的隶书笔法更加丰富。它不是一种机城的东西,而是需要一种化学的变化。”中书协原主席苏士澍评价:“赵望进先生四体精妙,尤以篆隶见长。他的隶书往往以篆书结体,而通篇的篆书又掺进隶书的笔意,圆笔变方,铁骨铮錚,……观他的作品如临岸观潮,尚未极目已有先声夺人之势,细细品味,则令人产生共鸣,而不禁想起宋.苏舜卿满川风雨看潮生的咏叹来!”原中书协副主席刘艺评价先生书法“豪放大气,动静自如”。著名老书家张荣庆评价先生书法“浑融大气”,“技能下的功夫深,学养也是相当深的”。故宫博物院古字画鉴定专家金运昌评价先生书法“书卷气金石气兼而有之。”著名书家胡传海评价先生“书于象外,得于意外,人于世外,乃为高手。”先生诗言“妙趣多从参悟得,天真总自践行来。”如今,八十六旬的赵先生艺术兴致依然浓郁,每日笔耕不辍,欣欣然时有异古人处。真乃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期待先生身健笔雄,老梅著花,为山西文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