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的遗痕
(散文)
张贻端
七十余载了,硝烟虽已散尽,弹坑填平,大地亦早复甦。然而,那一段充满血与火写就的岁月,却如镌刻在民族骨髓里的一道深痕,决不会消泯。我每每踱步于抗战纪念馆之中,脚步沉重,目光亦随之凝重。玻璃罩下,一块扭曲的弹片赫然横陈,锈迹斑斑,狰狞如兽齿——它曾狰狞地撕咬过我们祖辈的血肉之躯!另一旁,一只碎裂的怀表静静躺着,指针早已停止在某个惊魂的瞬间,仿佛被死亡之手骤然扼住咽喉。它凝固了时间,更凝固了那天地失序的悲怆:那是一个永无安宁的黎明,飞机如嗜血的乌鸦般遮蔽天日,炮弹划破长空发出刺耳的尖啸,然后轰然炸裂,烈焰吞噬了街巷、屋舍与生命。人的身躯在灼人的火中扭曲、崩裂,粉碎,青烟升腾着,将痛苦与绝望的味道弥漫开来;刺鼻的硝烟与浓重的血腥纠缠在一起,汇成了地狱的喘息。
战争,原来竟真是以血肉为泥,以生命作柴的焚炉!我亦曾徘徊于南京城某处街角。这里,曾有无数同胞在侵略者的刺刀下倒下,血染街石,尸骨堆山。如今,都市的喧嚣覆盖了昔日的地狱,但那些死者的呻吟和控诉却似乎仍萦绕于空气之中。我依稀看见那些绝望的眼神,他们仰望天空,仿佛在叩问苍天:和平何以如此脆弱?生灵何以如此无端受戮?生命在暴虐面前,竟轻如薄纸——这血泪的诘问,在风中回荡,至今谁人可答?纪念馆内,那些泛黄纸页上,字迹虽已模糊,却仍如刀锋般直抵人心。这是一位青年军官临刑前写给妻子的绝笔:“我死,死得其所。勿为我悲,但以我血荐轩辕,愿汝勉力抚养吾儿,长成后教其为我报仇,为国家雪恨!”字字句句,迸溅着滚烫的生命血光与不屈的民族精魂。这些墨迹如钢刀刻下的誓言,至今仍在无声燃烧,灼痛后人的眼睛:它们提醒我们,今日的和平,正是从这般决绝的牺牲中艰难分娩而来。步出纪念馆,春日的阳光慷慨地洒满大地,柔和得令人恍惚。我眼前闪现出另一幅图景:宽敞明亮的教室中,老师正讲述着这段历史,孩子们的眼睛里映出专注与思索的光芒。
窗外,樱花如云,粉白娇嫩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摇曳,温柔地飘落。这安宁的场景,与纪念馆里那些凝固的苦难,竟在同一片天空下并存着——这绝非偶然的恩赐,实乃抗日先烈用血浇灌出的奇迹。这日常的静谧,是无数英灵以生命兑换的珍宝,是历史伤口上开出的最动人的花蕾。历史岂容遗忘?国耻,如警钟长鸣。那些陈列着的弹片、怀表、血书,皆是沉甸甸的证物,它们无声地拷问着每一颗后世之心。
倘若我们轻慢地拂去这段惨痛记忆,岂非对倒于血泊之中的英灵最大的亵渎?那些断壁残垣上的焦痕,那些泛黄书信里滚烫的遗言,皆在诉说:和平之珍贵,恰在于它曾被如此彻底地撕碎过。樱花飘落如雨,一片花瓣轻轻拂过一位白发老教师的面颊,他正凝神讲述着往昔的烽火岁月。讲述完毕,老人缓缓合上了眼睑,仿佛在倾听远处传来的历史钟声——那钟声既在哀悼逝者,也在警示生者,更在呼唤未来。
每一颗飘落的樱花都仿佛缀着露珠——那露珠,是历史无声的眼泪,是警醒,更是滋养。这澄澈的露珠映照出我们今日的和平,亦映照出我们对未来永恒的守护之责。生者承志,岂敢懈怠?历史沉痛如铁,国耻刻骨铭心。唯愿我辈铭记:和平并非无代价之虚言,乃由铁血浇铸之实体;珍视今天,即是对昨日牺牲最庄严的礼敬。如此,方不负那些长眠于地下的英魂,不负这山河无恙、樱雨纷扬的盛世。
作者简介:张贻端 性别: 男 籍贯:南京 江苏省科技系统,研究方向:科技 分别受聘中国科学管理技术研究院、华夏博学国际文化研究中心、‘发现”杂志“杂志社、中国社科院经济与预测中心”、中国发展学研究会、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四川省社科院等组织机构副理事长、研究员、特邀嘉宾等。受邀参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研究部、北京大学市场济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预测中心、科技日报社、中国未来研究会、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等相关机构学术研讨会。
近年来在"中国作家网"、"中国作家库"发表文稿约百余万字,若干文章被光明出版社收录出版;曾获中国散文、中国诗歌、中国诗书画家等网站年度特等奖、一等奖数次。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第二届“白鹭杯”金笔作家金笔诗人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