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生存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陶玉山

《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以1936年~1939年西班牙内战为背景,讲述了美国青年志愿者罗伯特·乔丹受西班牙政府军的委托,与游击队紧密配合,完成炸毁一座战略铁桥的任务,以配合反法西斯进攻的故事。以其紧凑的叙事、独特的时空结构以及深刻的主题,展现了战争背景下的个体与群体的命运交织,成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生动凝练内涵丰富的文字将一场仅仅持续三天的炸桥行动淬炼成一部长达40万字、关于战争本质、人性挣扎与存在意义的现代巨作;“世界是那么美好,值得为之奋斗。”其人道主义情怀至今仍对全球文学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战争文学的经典”,是“继《飘》之后,美国最畅销的小说。 ”
书名取自约翰·多恩的诗句“没有人是孤岛……丧钟为你而鸣。”小说通过“丧钟”这一意象,隐喻战争对人类的毁灭性影响。海明威本人参加过西班牙内战,亲历战争残酷。这段经历为他创作这部小说提供了真实的历史基础。结合历史事件与作者的经历,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语境。通过主人公乔丹的视角,探讨了战争中的个体与群体、正义与人性、牺牲与信仰,命运与价值,以及战争对人性的践踏,传递出“不应悲观,应当直面人生”的哲理。小说将宏大的历史压缩在三天之内,形成独特的叙事张力。炸桥前的漫长铺垫(占全书90%的篇幅)与行动起来的瞬间崩塌(占全书10%的篇幅),构成海明威式的“冰山结构”。万物都会走向死亡,只有人例外,是死亡向他而来。
西班牙内战作为“二战的前哨战”,本应是进步力量对抗法西斯的正义之战,但海明威撕开了它的理想主义的面纱。游击队攻占阿拉维小镇后,对所谓“法西斯支持者”的血腥屠杀,与敌人的暴行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当革命者以“净化”的名义处决平民时,正义已沦为暴行的遮羞布。即使是出于“崇高”目的,杀戮依然是对人性的亵渎。而暴力一旦启动,便自成逻辑,将参与者变为工具。这种差异化在主人公乔丹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海明威通过他的心理独白,戳破了所有战争叙事的虚妄。“你杀死的,从来都不是你想杀死的人。”这种见解认识是海明威明显高出一般作家的地方,不仅深化了主题,更会引导人们自觉地陷入沉思。当文明崩塌,人性何去何从?
而因为对西班牙怀有深厚的感情,自愿参加这场战争、并成为爆破手的美国人乔丹与被营救的少女玛丽亚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临终前的英勇行为,成为连接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的纽带。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震撼。乔丹想着战争结束后,带着玛丽亚回到美国结婚,他则重新在大学教书,两个人厮守在一起,过正常人的幸福生活。他的梦想很甜蜜,很诱人,更是很美好。而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这也许只是一种奢望。 我们世人总好在烟火人间尘世,仰望仙佛,仰望另一种只会存在于臆想之中的生活。就像人越缺什么,就越崇尚什么。在书中,丧钟的多次反复出现象征着全人类的警醒;战争场景则隐喻着人类文明的冲突与救赎。这篇小说促使我们读者思考战争的本质,如正义与暴力的界限,以及个体在历史中的选择。这让我们想起了富兰克林说过的一句话:“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战争的目的是政治的成果,而非军事胜利。海明威的伟大,在于他拒绝提供廉价的希望。小说的结尾,丧钟依旧在回荡,但它不再是为一个人或某场战争而鸣,而是在为所有在暴力中迷失灵魂的敲响警钟。
小说以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道主义内涵,其真实的历史背景与虚构的情节故事结合,使其兼具历史见证与文学艺术价值。通过“炸桥撤退”这一关键情节,展现了生与死的抉择,凸显了个人命运与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探讨了“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一哲学命题。通过战争与牺牲,揭示了战争中的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传递了“直面人生,珍惜生命”的积极态度。
让人疲惫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对无能为力的感觉。战争使多数人流血,而养肥了少数人。海明威摈弃了传统战争小说的英雄人物塑造,让书中的每个角色在道德灰域中显影。使其有血有肉,更有七情六欲,显得更加真实可信。通过生与死的考验,强调个体在群体中的价值与使命,体现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告诫人们,虽然社会是一艘大船,所有的人都在同一艘船上,当船上有一个人遭遇不幸的时候,很可能下一个就是你。
在书中,海明威用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同仇敌忾地抗击法西斯的历史画卷。主人公美国志愿者乔丹则是典型的“硬汉”形象,在作者笔下,这位年轻的西班牙语教师兼具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色彩。他在战火中面临爱情与职责的选择,最终为完成任务和掩护战友而受伤牺牲。他的经历,让我们对一下书中的话更加理解,认识更加透彻。“丧钟的悲伤音调也是对逝去的生命的敬意。它要求我们铭记并珍惜每一个瞬间,而为死者祈祷。”“丧钟并不一定需要死亡才会响起,它也象征着结束和告别。它提醒我们放下过去,接受变化,迎接新的开始。”
乔丹在等待行动时,脑子里不断闪回和平时期的安逸的教书生活,与当下的血腥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时空跳跃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重塑——当他在大学课堂里讲述塞万提斯时,绝对不会想到他会成为一名爆破专家。
从周六下午到周二早晨,几乎每一小时都被赋予存在主义的分量。当执行爆破任务的乔丹说“用七十年人生换取这七十小时也值得”时,战争将“当下”推向极致——在不确定的未来阴影下,瞬间就是永恒。
好看,是深入小说内涵意蕴的最便捷的通道,而入心则是以人为本,由复杂的人物形象进入到故事现场。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通过一个个极具感染力的情节和人物对话,说明了爱与牺牲成为对抗战争的核心力量。死亡、牺牲、爱与救赎等主题跨越文化和时代,成为人类共通的精神财富,让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感染力。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喜欢战争。“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读完最后一段,依然觉得整个故事并没有结束。故事的最后,乔丹完成了炸桥的任务,却因身受重伤而留在了战场,独自一人面临死亡。全书就这样戛然而止,停留在了乔丹眼睁睁地等待着死亡那一刻的到来。他的生命没有结束,故事也并没有结束……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文字的力量,不是让人仰望,而是让人靠近,找到内心的慰藉。真正重要的是触及人心。海明威的文字有一种魔力,会让你在不经意间心头一颤。你会在某一段对话中认出自己,在某一个瞬间感到熟悉。而这样的结尾,如同一记持续回荡的钟声,迫使每一个读者直面战争,直面时代的不幸。“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把这句话放在战争面前,显得更加沉重了。作者借主人公乔丹的人生悲剧,无情地批判了战争对渺小个体的绝对碾压倾轧。他的死不是答案,而是对人类战争的诘问……
我们读一本书,不能只看故事情节,还要用心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透过文字的表面,去寻找背后所蕴含着的意义。或许是书中的一句话,让你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又或许书中主人公的经历,让你意识到生活中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就像正因为有看不见的孤独,我们才敢于独处,或许这就是读书效用的所在。即便大多数时候阅读后记不住什么,但是,在阅读过程中,那些观点和阅读时产生的共鸣,也会帮助我们增加见识,扩展视野。阅读是富养自己最好的方式。由此而言,阅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喧嚣尘世中得到一片净土,能让我们暂时忘记外面的纷扰,走进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享受阅读带来的宁静和满足。人生其实没有什么价值。大多数人这一生就是挣扎谋生、活着而已。所谓的价值,是社会给人的一种幻觉。面对现实,才是生活的开始。如果每个人能够把自己的一生平平安安地过好,那就很了不起了……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