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指尖在屏幕上轻轻一划,一个十几秒的小视频便跳了出来。这已经成了许多人日常的动作——等车时、吃饭时、睡前的最后一刻,甚至工作间隙的“碎片时间”,都被这些短小精悍的内容填满。可当我们沉溺于这种“即时快乐”时,或许未曾想过:那些看似 harmless 的小视频,正悄悄熬制着一锅锅“心灵毒汤”,吞噬着我们的时间、精力,甚至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态度。
它们最显著的“毒性”,是对时间的无声掠夺。一个视频不过十几秒,可“再刷一个就停”的念头,往往会让半小时、一小时不知不觉溜走。这些被切割成碎片的时间,本可以用来读几页书、和家人说说话,或是简单地发会儿呆、整理思绪,却最终在指尖的滑动中化为乌有。我们以为自己在“放松”,实则陷入了“被动接收”的陷阱,像被按下了快进键的沙漏,眼睁睁看着生命在无意义的重复中加速流逝。
更隐蔽的危害,是对精神状态的侵蚀。为了博取眼球,许多小视频刻意放大焦虑、渲染消极:要么是“躺平才是人生真谛”的摆烂宣言,要么是“努力毫无意义”的虚无论调,要么用夸张的剧情贩卖焦虑,再用廉价的“鸡汤”敷衍安慰。久而久之,人很容易被这种氛围裹挟——对现实生活失去热情,对长远目标失去耐心,总想着“一步登天”或“干脆放弃”,在“空虚-刷视频-更空虚”的循环里越陷越深。那些本应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渐渐被“消极”“懒散”的习气取代,就像被藤蔓缠绕的树木,慢慢失去了向上生长的力量。
健康的生活节奏,也在这种沉溺中被打乱。深夜躺在床上刷视频到凌晨,白天昏昏沉沉;吃饭时盯着屏幕,忘了食物的味道;出门时边走边看,忽略了身边的风景和人。我们与真实世界的连接越来越弱,却在虚拟的流量泡沫里寻找存在感。这种被技术异化的生活方式,让身体逐渐垮掉,让心灵越发孤寂,仿佛活成了一个被手机操控的“空心人”。
当然,并非所有小视频都是“毒汤”,其中也有科普知识、生活技巧等有价值的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算法的推波助澜下,那些更容易引发情绪波动、更能让人“上瘾”的内容,往往占据了我们的屏幕。它们像廉价的糖果,用短暂的甜腻麻痹神经,却无法提供真正的营养。
说小视频是“21世纪最差的发明”,或许略显极端,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确实值得我们警惕。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能否掌控自己的注意力——是被算法牵着鼻子走,还是主动筛选、合理利用。毕竟,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与其在“毒汤”里消磨自己,不如关掉屏幕,去拥抱真实的生活:读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的书,做一顿需要耐心的饭,和身边的人认真说说话。或许,这才是对抗空虚、找回自我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