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入伏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连雨不知春已去,一晴方觉夏日深。”,当夏日的骄阳愈发炽热,蝉鸣在枝头此起彼伏,我们便知道,入伏的脚步近了。入伏,意味着进入了三伏天,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且最为闷热的时段。历书有云:“夏至三庚便数伏。”,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入伏就拉开了帷幕 。庚日的日期在公历中并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也有所不同,但基本在公历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
入伏后的气候特点十分显著。首先是高温,太阳辐射强烈,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多于散发的热量,使得气温不断攀升,35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屡见不鲜,40摄氏度的酷热也时有发生。在城市中,柏油马路被晒得发软,汽车尾气在热浪中蒸腾,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其次是高湿,空气中水汽含量高,湿度常常能达到60%以上。特别是南方地区,常出现“桑拿天”,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大浴室,稍一活动就汗流浃背,且汗水难以蒸发,身体始终黏腻不适。而北方地区在大气环流输送暖湿气流时,也会告别干热,转变为闷热天气。此外,伏天的风速通常较小,空气流动缓慢,热量难以消散,进一步加剧了炎热的感觉。
面对如此炎热的天气,从生活养生角度,我们需要格外注意诸多事项,才能安稳度过伏天。
在饮食方面,要注重清热祛湿。可以多食用一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苣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除烦的功效,能够帮助我们抵御体内的暑热。绿豆汤也是消暑的佳品,它能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煮30分钟到1小时,豆子煮烂开花,汤变浑浊时,清热解毒功效最佳。但要注意,绿豆性寒凉,不宜过量饮用,以免损伤脾胃。西瓜翠衣汤同样是不错的选择,西瓜皮即西瓜翠衣,味甘性凉,具有清热解渴、利湿通淋的作用,洗净切下薄绿皮,加水煎煮30分钟,加适量冰糖,凉后饮用,能有效缓解暑热烦渴。此外,还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芡实、薏米等,夏季暑湿重,容易困阻脾胃,健脾有助于消化吸收,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在生活起居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伏天昼长夜短,气温高,夜间睡眠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我们仍要尽量早睡早起,每天保证7 - 8小时的睡眠时间,并且适当午休,午休时间以30分钟到1小时为宜,这样可以补充精力,缓解疲劳,还能预防心脏方面的问题。同时,要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不能因为怕热就长时间紧闭门窗、开着空调。定期开窗通风,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细菌、病毒滋生,降低患病风险。另外,空调温度不宜调得过低,最好与室外温度相差不超过8℃ ,避免因温差过大而引发感冒、关节炎等疾病。
在运动锻炼时,要遵循适度原则。“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虽然夏天运动能增强体质,但切不可过度。高温高湿天气下,人体散热困难,过度锻炼容易导致体温过高,引发中暑、热射病等。中老年人应避免在户外过度运动,年轻人也要避开中午12点到14点的最热时段。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一些轻度运动,如散步、打太极、做体操等,微微出汗即可,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以淡盐水为宜,避免大量饮用冰水,以免刺激肠胃。
入伏,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特殊考验,也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时期。了解入伏的气候特点,掌握正确的养生方法,我们就能在炎炎夏日里,保持身体健康,享受夏日的美好。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安然度过这个三伏天,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秋天的到来。
2025.7.20.入伏天拟于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