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高原
文:李文辉
肥厚的土融进了高原人的心思
诗画成漫山遍野的红色浪漫
那立体的原始森林
繁衍出高原无限的笑声
那奔腾的江河
世界听到高原人的自信
那开在山野,村边的鲜花
怒放着高原少女的灵秀的心境
那玉龙雪山般的圣洁
彰显出爱的纯净
那永不熄灭的火塘
辉映出高原儿女旺盛的生命
那原始的犁铧翻动着芳香的泥土
收获成一夜又一夜的歌舞
爷爷的烟斗闪烁着满天的星星
奶奶的笑脸洋溢着无尽的开心
高原人把诗画融进生活
把日子过成诗画
高原的花海舞蹈成海浪
欢庆祖国伟大的复兴
扁担
文/李文辉
薄薄韧劲的扁担
两端的木契固定了它的极限
压弯的腰可伸可屈
但不能超过尊严
如承重没了底线
它宁可折断
或成一团燃烧的火焰
在火光中结束一生的流浪
扁担
经历过树的成长洗礼
见识过风霜雨雪、干旱的残酷
还经历过刀砍斧削的打磨
听过挑担人的心跳
感知挑担人肩上的不堪
领略辛苦人的命运
深知磨难人的坷坎
扁担
地球有一根巨大的扁担
承受生物圈维持生命的重量
还得担起宇宙法则的风寒
爱情
有一根精美的扁担
她掂量着真情、假意的水分
掂量着财富、真理的气场
船
文/李文辉
古老的船
满载童话
划过她的过往
在她婴儿时的摇篮旁
收取一份婴儿时的微笑
船儿划过她初恋的小树林
偷听那份羞怯的私语
船儿划进她的梦境
轻轻行驶在星光闪烁的银河
野骆驼
文/李文辉
接受了寂寞的洗礼
就接受了酷热和荒漠
不曾见过草原的肥美
不曾见过大海的宽阔
有一轮红日
有半个月亮
就笑开了眼窝
见惯了风沙走石
适应了少食干渴
犹如心净坐禅的和佛
只需随意而安的静卧
野骆驼
没有皮鞭的驱使
只有季节的呼唤
一切随心,随风
牧一路荒野、山坡
来饰缘饰品
文/李文辉
束河古镇
美丽,温柔的她
经营着
一份纯朴
一份期盼
一份开心
她
精心打理
找不到一点星尘
她精心装扮
把花色,品种细心搭配
从饰品、蜡染到扎染
从蝴蝶、背包到艺术绘画
沁着几份曼妙、几多温馨
古镇
美丽的她
经营着一间装饰品
如诗灵动的饰品
让纯净的您一下变得倩丽
让内秀的您一下闪现悠悠的魅力
古镇
一间美丽的饰品屋
她精心打理
用一米的阳光等待:
一个个美丽的身影
一份份如水的心情
企盼
来饰的缘份
古镇
如诗如梦的饰品
企盼您如花的身影
企盼点亮您的心房
美丽的小装饰品
企盼装饰出您幸福的微笑
开心的前程
菌子
文/李文辉
菌子
不小心开成了伞
开成了成太阳和月亮
还开成了无穷尽的想象
它长在四处漏风的森林
天黑了,没有灯作伴
只好自己给自己遮雨
只好自己给自己照亮
作者简介
李文辉,汉族,云南诗人,作品纯朴,深厚,有磁性,语言流畅,意境空灵,自然天成。已出版发行令人心动,送人美好的《李文辉诗集》。
点评词
大地诗性的永恒震颤——李文辉诗歌群落的精神地质勘探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一束阳光,劈开云贵高原的晨雾,红土,光影中翻涌如凝固的火焰,李文辉的诗句便从这火焰中生长出来。这位云南诗人以笔为锄,母语的土壤里深耕,将山川草木、器物生灵都酿成带着土腥味的诗行。他的作品不是陈列在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奔涌在大地血管里的岩浆,既有红土高原的厚重褶皱,又有野骆驼踏过荒漠时的孤绝蹄音。诗歌日渐沦为精致修辞游戏的时代,他固执地守着一片精神原乡,每一个字都带着晨露的重量与星光的锋芒。
一、红土基因:土地伦理的诗性编码
《红土高原》作为李文辉诗歌的精神基座,像一幅立体的大地史诗。"肥厚的土融进了高原人的心思",开篇便将土地与人的生命根系紧紧缠绕——红土不再是地理概念,而是高原人精神的染色体。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寄托,而是基因层面的共生:土的黏度成就了心思的绵密,人的呼吸赋予土以灵性。当"诗画成漫山遍野的红色浪漫",我们看到的是土地美学的觉醒:不是人对自然的征服式描摹,而是自然借人的喉舌完成自我吟唱。
诗中罗列的意象群落构成了红土高原的生态密码:"立体的原始森林"是大地的绿肺,吞吐着"无限的笑声";"奔腾的江河"是流动的宣言,将高原人的自信掷向世界;山野村边的鲜花,是少女灵秀的外化,每一片花瓣都藏着未说出口的心事。这些意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红土"这一母题下形成生命网络——森林的呼吸、江河的咆哮、鲜花的绽放,最终都汇入"火塘"的光晕里。"永不熄灭的火塘"是全诗的精神枢纽,它不仅辉映"旺盛的生命",更在烟火缭绕中完成文明的接力:爷爷的烟斗与满天星斗对峙,奶奶的笑脸收纳了岁月的褶皱,犁铧翻动泥土的声响,最终都化作"一夜又一夜的歌舞"。
这种土地伦理在《来饰缘饰品》中得到另一种呈现。束河古镇的饰品店不再是商业空间,而是"纯朴""期盼""开心"的容器。"她精心打理/找不到一点星尘",这里的"星尘"既是物理层面的尘埃,更是世俗的浮躁。饰品的"曼妙""温馨",本质上是红土美学的微型投射——正如高原将壮美藏在沟壑里,饰品将诗意凝在蝴蝶纹样与蜡染肌理中。"用一米的阳光等待",这"一米阳光"是丽江的地理标识,更是诗人对纯粹关系的坚守:不是刻意的招揽,而是如土地般静默的馈赠,等待有缘人读懂其中的天地密码。
李文辉的土地书写始终带着双重目光:既贴着泥土的温度,又保持着精神的超越。红土高原在他笔下既是具体的生存场域,又是永恒的精神原型——就像高原人"把诗画融进生活/把日子过成诗画",这种转化不是逃避现实的浪漫主义,而是在沉重中提炼轻盈的生存智慧,是大地教给人类的最古老的诗学。
二、器物史诗:扁担与船的哲学重量
李文辉的诗歌谱系中,器物从来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承载生命密码的精神图腾。《扁担》一诗以极简的意象承载了惊人的哲学密度,完成了从具体器物到宇宙法则的精神跃迁。
"薄薄韧劲的扁担/两端的木契固定了它的极限",开篇便点出扁担的存在悖论:韧性与刚性的共生。"压弯的腰可伸可屈/但不能超过尊严",这哪里是写扁担,分明是写一个民族的生存哲学——在苦难中弯腰是智慧,守住尊严是底线。"如承重没了底线/它宁可折断/或成一团燃烧的火焰",这种决绝不是固执,而是对存在本质的坚守:与其在屈辱中苟活,不如在燃烧中完成精神的涅槃。诗人将扁担的物理属性升华为精神象征,让一根普通的农具成为人格的镜像。
更精妙的是意象的层级拓展:从具体的扁担到"地球有一根巨大的扁担",再到"爱情/有一根精美的扁担"。这种拓展不是简单的类比,而是存在维度的递进。地球的扁担"承受生物圈维持生命的重量/还得担起宇宙法则的风寒",将生态伦理与宇宙秩序纳入器物的隐喻;爱情的扁担"掂量着真情、假意的水分/掂量着财富、真理的气场",让情感世界有了可丈量的精神刻度。三根扁担构成三重维度:个体尊严、生态平衡、情感本质,共同指向"承重"的生命本质——万物在承担中确立存在,在坚守中彰显价值。
《船》则呈现了器物的另一种精神面相。如果说扁担是刚性的坚守,船便是柔性的承载。"古老的船/满载童话/划过她的过往",船在这里是时间的载体,它掠过婴儿的摇篮、初恋的树林、星光的银河,将生命的不同阶段串联成流动的史诗。与扁担的"承重"不同,船的使命是"收取"与"偷听":收取婴儿的微笑,偷听初恋的私语,在梦境中承载星光。这种温柔的介入,让时间有了可触摸的温度,让记忆在水波中永远鲜活。船没有扁担的决绝,却有包容一切的韧性——它不与风浪对抗,却能载着童话穿越所有过往。
李文辉对器物的书写,本质上是对人的存在状态的追问。扁担的刚性与船的柔性,构成了生命存在的两种姿态:坚守中确立边界,在流动中延续诗意。这种器物哲学,带着红土高原特有的质感——既有犁铧翻土的厚重,又有江河奔涌的灵动。
三、生灵启示:荒野中的精神修行
现代文明将人与自然割裂,李文辉的诗歌却始终保持着对生灵的敬畏与共情。《野骆驼》一诗以近乎禅意的笔触,写尽了生命在绝境中的自在与庄严。
"接受了寂寞的洗礼/就接受了酷热和荒漠",开篇便道破野骆驼的生存智慧:不是对抗苦难,而是接纳苦难,让寂寞成为精神的淬炼。"不曾见过草原的肥美/不曾见过大海的宽阔/有一轮红日/有半个月亮/就笑开了眼窝",这种知足不是卑微的妥协,而是对存在本质的通透领悟——生命的丰盈不在于外界的给予,而在于内心的感知。红日与月亮,足够照亮精神的原野;风沙与荒漠,反成了修行的道场。
诗人将野骆驼比作"心净坐禅的和佛",点出其精神内核:"少食干渴"中保持内心的澄澈,"风沙走石"中修炼"随意而安的静卧"。这种状态,是对现代社会焦虑症的终极疗愈——当人类在追逐中迷失,野骆驼却在坚守中获得自由。"没有皮鞭的驱使/只有季节的呼唤",更道破了自由的真谛:不是摆脱束缚,而是与自然节律共振,在顺应中实现精神的翱翔。
《菌子》则聚焦微小生灵的伟大。"不小心开成了伞/开成了太阳和月亮",一个"不小心"写出了生命的偶然与必然——菌子的生长本是自然的随机事件,却在诗人笔下成为天地的微缩景观。"长在四处漏风的森林/天黑了,没有灯作伴/只好自己给自己遮雨/只好自己给自己照亮",这几句带着泥土的潮湿与倔强,写出了微小生命的生存哲学:不依赖外界的光芒,在黑暗中绽放自身的光亮。菌子的"伞",既是物理的庇护,更是精神的隐喻——每一个生命都自带光源,足以照亮自己的存在之路。
李文辉写生灵,从不居高临下地抒情,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对话。野骆驼的寂寞、菌子的微光,都是生命本真的呈现,它们不寻求理解,却在存在本身中彰显真理。这种书写,诗歌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荒野中重建被现代文明割裂的精神纽带。
四、诗性人格:在坚守中绽放的精神之花
通读李文辉的诗歌,能清晰感受到一种贯穿始终的精神人格——那是红土高原培育出的独特品性:既有红土的厚重,又有江河的灵动;既有扁担的刚毅,又有船的包容;既有野骆驼的坚守,又有菌子的柔韧。这种人格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渗透在每一个意象、每一行诗行中的精神血脉。
这种人格首先表现为对"本真"的坚守。无论是《来饰缘饰品》中"找不到一点星尘"的整洁,还是《扁担》中"不能超过尊严"的底线,都在强调对纯粹性的守护。在商业化、功利化的时代,诗人固执地保留着一片精神净土:饰品要"沁着几份曼妙、几多温馨",爱情要掂量"真情、假意的水分",就连菌子也要"自己给自己照亮"。这种对本真的坚守,不是迂腐的守旧,而是在异化的世界中为人类保留精神的锚点。
其次是对"平衡"的追求。红土高原的生态是平衡的——森林与江河共生,雪山与花海共存;扁担的智慧是平衡的——"可伸可屈/但不能超过尊严";地球的扁担更是平衡的——承载生命重量,又担起宇宙法则。这种平衡哲学,贯穿在李文辉的诗歌中,成为应对现代社会失衡的良方。他告诉我们:生命的智慧不在于极端的对抗,而在于在坚守与妥协中找到支点,在索取与给予中维持平衡。
最后是对"诗意"的信仰。在李文辉的世界里,生活与诗没有边界——高原人"把日子过成诗画",饰品店"如诗灵动",野骆驼在红日月亮中"笑开了眼窝"。这种诗意不是刻意的雕琢,而是生命本真的流露,是红土高原赋予子民的精神基因。当诗人写下"爷爷的烟斗闪烁着满天的星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比喻,更是一种世界观的呈现:最朴素的生活中,藏着最璀璨的诗意;最艰难的处境里,也能开出精神的花朵。
结语:作为精神坐标的诗歌高原
李文辉的诗歌,是红土高原写给世界的精神家书。在这些诗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生存密码:如何在厚重中保持轻盈,在坚守中学会包容,苦难中提炼诗意。他的红土不是地理的疆界,而是精神的原乡;他的扁担不是农具的标本,而是人格的图腾;他的野骆驼不是荒漠的过客,而是存在的智者。
现代文明将人类推向精神的荒漠,李文辉的诗歌如同一眼清泉,提醒我们:土地永远在那里,等待我们重新扎根;诗意永远在那里,等待我们重新发现。他的作品或许没有华丽的修辞,却有大地的肌理;或许没有先锋的姿态,却有永恒的价值——因为他写的不是转瞬即逝的风景,而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精神图谱。
红土高原,阳光下翻涌,如同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而李文辉,正是那支最虔诚的笔,时光的褶皱里,刻下一个民族对大地的感恩,对生命的敬畏,对诗意的坚守。这,便是他的诗歌留给世界的,最珍贵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