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明,笔名“日月”,数十载以笔为帆,畅游文学诗意之海,千余首(篇)诗文散见百家纸媒体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点燃交流火花,实现文学与学术共振,在文字天地里不断探寻智慧真谛。
夜游珲春渤海古镇:星火摇曳处,盛唐入梦来
文/孙宝明
暮色如墨,珲春渤海古镇在千盏宫灯的映照下苏醒,暖黄的光晕自朱檐斗拱间流淌,宛如琥珀凝成的星河倾泻人间。檐角铜铃轻晃,清越声响悠悠荡荡,恍惚间,似有千年之前的丝路驼铃,穿越时空的长河,在耳畔低语。
码头处,画舫划破平静水面,船头抚琴者广袖翻飞,一曲激昂的《秦王破阵》倾泻而出。他指尖在琴弦上飞快滑动,时而如急雨敲窗,时而如流水潺潺。乐声中,唐风楼阁的倒影随水波荡漾,岸边身着汉服的少女提着花灯,凝神聆听。她们的衣袂在夜风中轻轻飘动,发间珠翠闪烁,脸上满是陶醉之色。灯影摇曳间,仿佛看见胡商的驼队,踏着月色,自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缓缓走来,驼铃叮咚,满载着异国珍宝。
沿着石砌河岸漫步,宫灯宛如金线,垂落在柳树枝头,编织出一幅流光溢彩的幻梦画卷。孩童们嬉笑追逐着非遗匠人手中的火壶,眼睛瞪得溜圆,满是好奇与兴奋。匠人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特制的火壶,动作娴熟地舞动着。刹那间,火星四溅如星雨,落入护城河,惊起数尾红鲤,水面涟漪轻漾,搅碎了一池星月。红鲤甩动尾巴,鳞片在火光映照下闪闪发亮,仿佛也被这奇观所吸引。
对岸,羯鼓骤然响起,十二面唐鼓齐声轰鸣,震动石阶。鼓点如雷,节奏强烈,仿佛要唤醒沉睡千年的渤海国魂。副都统衙门前,"官员"身着华服,神色庄重,高声宣读敕令。他的声音洪亮而威严,在夜空中回荡。随着他的宣读,百盏天灯自城楼缓缓升起,与满天繁星交相辉映,仿佛重现了千年前盛唐夜宴的辉煌盛景。天灯冉冉上升,光芒柔和,照亮了古城的轮廓,也照亮了人们仰望的脸庞,眼中满是惊叹与憧憬。
行至浮雕文化墙前,一位身着月白长衫的身影静静伫立在渤海国商道图腾之下。他伸手轻抚"开六道通四方"的篆刻文字,穿城而过的夜风掀起他的袍角,他忽而朗吟道:
《夜游渤海古镇》
朱檐衔月映瑶台,丝路驼铃入梦来。
千盏华灯浮碧水,一城星火照苍垓。
霓裳舞破琉璃夜,铁雨飞惊琥珀阶。
且踏云阶寻旧韵,忽闻商队渡蓬莱。
话音随风消散,那人已隐入灯火阑珊处,唯有墙角古槐在夜风中轻轻摇曳,抖落满襟的唐风月华。远处画舫再次传来笙歌,桨声灯影中,不知何人遗落半阙《凉州词》,词句随着水波,悠悠荡荡飘向海东,化作一缕萦绕千年、不曾消散的余韵。
转过街角,忽见一群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围聚在NPC身旁,正专注地参与互动任务。一位少女手持银票,与"商人"讨价还价,脸上带着俏皮的笑容;一位少年则认真地跟着匠人学习传统手工艺,眼神专注,手指笨拙地尝试着。不远处,电音舞台上,现代音乐与传统乐器巧妙融合,节奏强烈的鼓点与悠扬的笛声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韵律。年轻人们随着音乐摇摆,衣袂翻飞,仿佛在古今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继续前行,来到文化浮雕墙前,只见灯光巧妙地打在雕刻上,将渤海国的历史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商队络绎不绝,使者手持节杖,武士威风凛凛,工匠专注劳作,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生命力。一位父亲正耐心地向孩子讲述着渤海国的历史,孩子仰着头,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小手轻轻触碰着浮雕,仿佛想要穿越时空,触摸那遥远的过去。
不知不觉,时间已近晚上九点,人群开始向一个方向聚集。原来,备受期待的非遗打铁花表演即将开始。场地四周早已挤满了观众,大家翘首以盼,脸上满是期待。随着一阵激昂的音乐响起,表演者手持特制工具,将铁水击打向天空。刹那间,万点铁花如星辰般绽放,火星四溅,照亮了夜空。铁花纷纷扬扬地落下,如天女散花,又如流星雨划过天际,壮观而美丽。观众们发出阵阵惊叹,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瞬间,欢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
表演结束后,人群久久不愿散去,依然沉浸在刚才的震撼中。此时,一轮明月已悄然升起,洒下清辉,与古镇的灯火交相辉映。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看着身着汉服的游人穿梭其间,听着远处传来的悠扬琴声,闻着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熏香,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盛唐时代。
当最后一盏天灯消失在夜空中,我也踏上了归途。回首望去,渤海古镇依然灯火通明,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东北边境。今夜的种种奇遇,必将成为我记忆中最珍贵的一页,而那穿越千年的盛唐文明,也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闪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