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在山西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中,高级编辑张占鹰以三十九年的坚守与奉献,书写了一位新闻人对职业的忠诚与热爱。从基层记者到媒体管理者,他始终扎根新闻一线,用笔墨记录时代变迁,以担当推动媒体革新,在平凡岗位上诠释着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1962年2月,张占鹰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孙吉镇北赵村。1983年从山西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他怀揣着中学时代萌生的新闻梦想,踏入新闻行业,从此与这一职业结下不解之缘。从运城报社的编辑记者岗位起步,他在基层新闻沃土中锤炼本领,8年时间里深耕细作,打下了扎实的业务基础。随后,他调任山西日报社驻运城记者站记者,十年间足迹遍布运城各地,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区,采写出大量反映基层生活、记录时代发展的新闻报道,以敏锐的视角捕捉社会脉动,用鲜活的文字展现民生百态。
在三十九年的职业生涯中,张占鹰的足迹遍布新闻事业的多个领域。他先后担任山西日报社编辑中心副主任、人力资源中心主任,在媒体机制建设中默默耕耘;担任山西日报社编委、山西晚报社社长期间,他直面纸媒转型挑战,推动采编、经营、发行三位一体运营模式,积极布局新媒体建设,全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在新闻改革浪潮中展现出敢闯敢试的魄力与担当。即便后来担任山西日报社副总编辑,他仍以“大编辑”的身份坚守新闻一线,始终与新闻事业同频共振。
“一路走来,遇到的都是贵人。”这是张占鹰常挂在嘴边的话。从运城报社的王振华、张永陆等老领导,到山西日报社的李东喜、翁小绵等引路者,从记者站并肩作战的管喻、卢志峰等同事,到始终支持他的同学朋友,这些“贵人”的扶持成为他前行的动力。这份感恩之心,不仅彰显了他谦逊质朴的品格,更折射出新闻行业传承互助的优良传统。
2022年4月退休后,张占鹰利用山西省“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资金,将职业生涯中25篇人物新闻通讯及在山西晚报社任职期间编前会的即席讲话整理成册,作为对三十九年新闻生涯的总结。他坦言,早年的报道多为应景之作,能拿出手的不多,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社会、职业与人生的真诚和热情。该书由省作协党组原书记翁小绵作序,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姚国瑾题写书名,凝聚了众多师友的支持与厚爱。
三十九年风雨兼程,张占鹰用行动诠释着“新闻人”的内涵。无论是一线采访时的奔波,还是转型改革中的攻坚,支撑他一路走来的,始终是对新闻事业的赤诚与热爱。在媒体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他的坚守与奉献,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位老新闻人永不褪色的职业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