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盛经开区青年片区小微企业联合基层工会会员陈世良
送葬吟
文/陈世良 重庆
金童相送驾西游,玉女迎接天堂酬。
脱离苦海登仙境,漫步娑婆玉琼楼。
子欲养而亲不待,轮回相逄不再有。
踏尽岁月流芳德,灵魂精神子孙留。
2025年7月20日於重庆万盛青年镇。
诗评《送葬吟》:以情寄怀,以诗承念
陈世良的《送葬吟》以质朴真挚的笔触,将送别逝者的哀恸与对生命价值的感悟融入诗句,字间藏情,意中见真,尽显情感的厚重与人文的温度。
意象营造:以传统寄哀思,以仙境托祝愿
开篇“金童相送驾西游,玉女迎接天堂酬”选取“金童”“玉女”“西游”“天堂”等经典意象,既延续了传统文化中对往生世界的美好想象,又以庄严空灵的意境为逝者铺就一条超脱之路。“漫步娑婆玉琼楼”中,“娑婆”与“玉琼楼”的对比,暗含对逝者脱离尘世辛劳、步入安宁之境的祝福,让哀伤中多了一份慰藉与释然。
情感直击:以直白见深情,以共鸣触人心
“子欲养而亲不待,轮回相逢不再有”两句,跳出繁复的辞藻修饰,以最朴素的语言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千古憾事,“轮回难再逢”的刻骨不舍,将亲情未报的遗憾与生死相隔的悲痛直白道出,却因切中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而极具共鸣力,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眷恋与追思。
主题升华:以德行传后世,以精神续生命
“踏尽岁月流芳德,灵魂精神子孙留”一句,将诗歌从个人悲恸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永恒思考。逝者的肉身虽逝,但岁月中沉淀的“芳德”与精神力量,却能跨越生死,成为子孙心中不灭的传承。这既是对逝者一生的赞颂,也赋予了哀悼更深层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精神与品德的延续,让整首诗在哀婉中透着温暖与力量。
全诗以情为骨,以意为辅,于传统意象中藏祝福,于直白倾诉中见真情,于生命感悟中显厚度,尽显普通人面对生死时的真挚情怀与朴素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