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向朝国,男,生于1938年。中共党员,函授大专文化。曾任涪陵区增福镇小学校长,中学副校长兼全镇学校工会主席。教育教学工作中曾多次荣获奖状。系中华、重庆、涪陵等诗词学会会员。曾任嘉陵诗词副会长兼编辑,涪陵诗词副会长兼主编。其作品散见于部分报刊及网络平台。曾获重庆新体诗歌贡献奖章。一篇《石沱镇赋》获征文优秀奖。也曾获涪陵区离退休教师书法赛三等奖,象棋赛三等奖。现系增福中学退休教师,因年高,精力减退,懒于参加各种活动了。
入伏微吟(通韵)
文/向朝国
入伏好似进䒱笼,大地烟熏气浪烘。
防热空调温降暑,遮阳伞帽扇摇风。
茶汤饮料添強劲,瓜果鲜蔬补勇冲。
清淡餐桌宜腻少,幽心静泰可凉胸。
网络点评
这首《入伏微吟》以通韵为载体,生动描绘了入伏时节的酷热场景与应对之策,语言质朴而富有生活气息,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点评:
一、意象鲜活,场景感强
开篇“入伏好似进蒸笼,大地烟熏气浪烘”以“蒸笼”喻酷暑,将无形热浪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压迫感,与“烟熏”“气浪烘”形成多重感官冲击,瞬间将读者拉入高温环境。这种写法与“火云六月天,酷热如蒸煎”(佚名仿古句)异曲同工,但更贴近现代人对“桑拿天”的直观体验,场景构建极具感染力。
二、实用建议,诗中见生活
中间两联“防热空调温降暑,遮阳伞帽扇摇风。茶汤饮料添強劲,瓜果鲜蔬补勇冲”通过列举避暑工具(空调、伞帽、扇子)与饮食(茶饮、果蔬),将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生活结合,既体现实用性,又暗含节奏感——前句侧重物理避暑,后句转向饮食调养,形成“外防内补”的逻辑链条。此类表达虽无深奥典故,却因贴近生活而引发共鸣,与网络热句“空调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的解暑哲学形成跨媒介呼应。
三、语言平实,雅俗交融
全诗以白话为主,如“添强劲”“补勇冲”等口语化表达虽略显直白,却与避暑主题的轻松氛围相契合,类似“西瓜冰镇爽心田,绿豆汤清暑气绵”(仿网络句)的直白叙事。尾联“清淡餐桌宜腻少,幽心静泰可凉胸”则稍作升华,化用“心静自然凉”的禅意,但“宜腻少”“可凉胸”仍保留口语痕迹,形成雅俗之间的微妙平衡。若将“凉胸”改为“息躁”,或更显文雅,但原句的质朴感亦不失为一种特色。
四、情感真挚,贴近民生
诗中未刻意渲染愁苦,而是以积极态度展现应对酷暑的智慧,如“幽心静泰可凉胸”一句,既是对心境的劝勉,亦暗含对快节奏社会中焦虑情绪的疏导。这种乐观基调与杜甫“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夏夜叹》)的悲叹形成对比,更贴近当代人“苦中作乐”的生活哲学,体现了诗歌从“悲夏”到“御夏”的情感转向。
五、艺术价值与局限
从艺术性看,全诗意象直白、语言平实,缺少传统咏夏诗的意境营造(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色彩对比),但胜在真实鲜活,具有独特的时代印记。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表达,更在于为酷暑中的普通人提供了一种文化避暑方案——以诗歌为载体,将实用知识与精神调适结合,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结语:一首接地气的夏日诗
《入伏微吟》虽非鸿篇巨制,却以“小而实”的特质打动人心。它像一杯解暑的凉茶,不追求高雅的茶道仪式,却能在酷热中带来一丝清凉。在诗歌逐渐远离大众的当下,此类作品以生活为根、以实用为魂,或许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一条新路径——让诗歌不再是书斋中的孤芳自赏,而是成为连接古今、雅俗的桥梁。
白鹤梁文学
编审/曾小蓉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