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醒
湖南岳阳平江县板江乡流江村,那片被群山环抱、溪流蜿蜒穿过的僻壤之地,有个名为李师坡的小山村。这里远离尘世喧嚣,岁月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可那质朴的山水间,却孕育出了一位心怀大爱的医者——李穆先生。1951 年,他诞生于此,命运初始便布满荆棘,幼年时母亲早逝,让他过早品尝生活的苦涩。14 岁,小学五年级的他,因家庭经济困窘无奈辍学,就此告别校园朗朗书声。
然而,生活的重压并未压垮他求知的渴望。自小,李穆便跟随外祖父名老中医巫书林学医。外祖父的医馆,是传统中医药的神秘殿堂。那一排排古朴药柜,散发着淡淡草药香,似在诉说着千年医道的传奇;那一本本泛黄医书,承载着先辈的智慧结晶,等待后人去探寻。李穆每日如影随形跟在外祖父身后,看他为病人把脉问诊,那专注的神情、娴熟的手法,深深印刻在他心中;听他讲解草药的性味归经,每一个字都如种子,在他心田生根发芽。从辨认每一味草药开始,到掌握针灸穴位与手法,他在传统中医药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汲取知识的养分。18 岁时,他已在乡村行医看病,用那虽显稚嫩却无比坚定的双手,为乡亲们驱散病痛的阴霾,成为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
但李穆深知,传统中医药虽博大精深,却也有其局限。面对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测数据,他几乎一无所知。这种知识上的缺口,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他心头,激发出他走出大山、学习提升的强烈愿望。于是,在繁忙行医之余,他踏上艰苦自学之路。中学各科基础知识,一本本被他攻克,夜晚灯光下,是他专注学习的身影,那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他与知识对话的声音。
1972 年,命运终于向他露出微笑。这一年,高校招生恢复,李穆凭借自身努力,考入全日制湖南中医学院。踏入校园那一刻,他仿佛进入全新世界。这里有学识渊博的教授,他们用渊博的知识为他打开医学新大门;有先进的教学设备,让他能更直观地了解医学奥秘;更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他们怀揣对医学的热爱,共同探索医学未知领域。在中医学院的时光里,李穆如鱼得水,贪婪吸收知识养分,不断提升医学素养,为未来医学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毕业后,李穆被分配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锻炼,这一锻炼便是 8 年。8 年里,他扎根基层,用所学为当地老百姓排忧解难。无论是炎炎夏日,汗水湿透衣衫,他仍耐心为病人诊治;还是凛冽寒冬,双手冻得通红,他依旧仔细为病人把脉。他的医术和医德,赢得乡亲们一致赞誉,成为他们心中值得信赖的健康守护者。
1984 年初,李穆迎来人生又一转折点。作为岳阳市第一批引进人才,他被调到岳阳市一家职工医院任院长。从基层到城市,从乡村医生到医院院长,这不仅是职位提升,更是责任加重。然而,李穆并未满足于此。1991 年,他调到农工党市委机关工作。机关工作单调轻松,仕途诱惑如影随形,但对他而言,这些都无法抵挡对中医药的热爱与专注。
1992 年,一个大胆决定在他心中萌生。他毅然向组织递交辞职报告,离开机关。他要组建湘北第一大药材市场,成立自己的医药研究所和附属门诊部。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有人不理解,有人反对,但李穆心中只有一个坚定信念:回归中医药,专注于悬壶济世和中医药科普事业的研究、宣传、推广。
此后,李穆一头扎进中医药世界。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规划市场,建立研究所。在他的努力下,湘北第一大药材市场逐渐成型,各种名贵中药材汇聚于此,成为中医药交流与贸易的重要平台。医药研究所和附属门诊部也相继成立,这里既是他进行医学研究的基地,也是他为病人诊治疾病的场所。他用自己的医术,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带来健康希望。
随着时间推移,李穆的中医药事业不断拓展。他申请批建“湖南省中草药识别科普基地”,让更多人了解中草药奥秘。在这里,人们可以亲手触摸中草药,感受它们的质地与形态,聆听专业人员讲解中草药的生长环境、药用价值。他还设立全国第一家以推崇“明医理念”为特色的“岳阳市古今医药研究所”,其中的“一馆五堂”,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一馆”里,陈列着丰富的中医药文物和资料,展示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五堂”则分别从不同角度,如中医理论、中药炮制、针灸推拿等方面,为人们系统讲解中医药知识。此外,他打造“平江县慕平中医药文化产业园”,这里集中医药种植、研发、教育、旅游于一体。漫步园中,人们可以看到大片的中草药种植区,各种中草药生机勃勃;可以参观研发中心,了解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成果;还能参与教育活动,学习中医药养生知识;更能在旅游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个产业园,成为当代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摇篮。
于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路,李穆先生始终不懈践行。他提出的中医药精华守正与传承的十二个核心,如十二颗璀璨明珠,诠释整个传统文化与中医药精髓。这些核心思想,涵盖中医药的理论基础、诊疗方法、药材运用等多个方面,为中医药的传承指明方向。他的学术思想,在学术界产生极大社会影响。他兼任众多学术机构相关职务,国家一级学会到二级学会的相关职务达 7 个,省级协会和学会 5 个,市级协会和学会 5 个,跨行业学会 3 个。这些职务,不仅是对他学术成就的认可,更是他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他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将中医药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李穆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中医药文化为根基,融合多学科理论体系。他做到理论创新、学术创新、医德伦理创新、文化载体与民生关怀。他构建一套以“仁人社会学、伦理道德学、仁人管理学、仁人医学经济管理学”为框架的新型管理理论体系。
在医药学领域,他更是创立一套全新医学理论基础。其学术思想贯穿整个医学领域,从传统中医学到现代理化医学,从经典医学到民族医学,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他创立的全新医学理论体系,从明医理念到一馆五堂,涵盖医与药各个方面。明医理念强调医者不仅要有精湛医术,更要有高尚医德,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一馆五堂则为实现这一理念提供具体载体和实践平台。从治到防,他强调预防为主的重要性。通过中医药养生方法,如饮食调节、运动锻炼、情志调养等,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从各种技能到一指功的急救手法,展示中医独特技艺。一指功急救手法简单易学,却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体现中医急救的独特优势。从饮食调节到精神疗养,体现中医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饮食和精神状态都会影响身体健康。通过合理饮食和调节情志,达到身心和谐。从医学学术研究到医药卫生保健知识普及,让更多人受益于中医药。他通过举办讲座、编写科普书籍等方式,将中医药知识传播给大众。从传统中草药加工炮制规范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和传承中医药宝贵遗产。他深入研究传统中草药加工炮制方法,将其规范化、标准化,同时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这些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他冲破现在学医的不识药,学药的不懂医,施技不知理的局面,让医药一体,医理医技结合,诊治统一。
李穆的一切创举,皆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他创立的仁人社会学,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共同为社会进步努力。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他提出的伦理道德学,以人的生理特点为标准,倡导在不防碍他人利益、遵纪守法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这种伦理道德观,让人们能够在自由的空间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价值。他创立的仁人管理学,以人为本,让职工自己管理自己,工作自己选择自己定,报酬自己套价自己拿,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员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他提出的仁人医学经济管理学,强调从医人必须坚守从社会效益中去找经济效益,让医疗回归本质,为百姓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这种理念,保障了医疗的公益性,让更多人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此外,李穆还在从历史文化名村到古村落保护,从诗词歌赋到书法艺术等多个领域展现才能和智慧。他深知,中医药文化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和古村落,就是保护中医药文化的根脉;诗词歌赋和书法艺术,则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欣赏和研究这些文化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如今,李穆先生虽已年逾古稀,但他对中医药的热爱和执着从未减退。他依然奔走在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乐章,奏响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强音;他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丰碑,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中医药道路上奋勇前行。在李穆先生的影响下,中医药这颗古老明珠,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责 编/苏 醒 邓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