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魂不灭
——桑恒昌《缅怀著名作家郭澄清》赏析
宋俊忠
在山东文脉的星河中,从臧克家的泥土悲歌到贺敬之的时代礼赞,作为第三代代表性诗人的桑恒昌擎起了诗坛的另一重火炬。值此郭澄清先生长篇小说《大刀记》出版五十周年之际,桑恒昌这首以骨为笔、以泪为墨的《缅怀著名作家郭澄清》,如凛冽刀锋刺破时空,在纪念的光晕之外更显露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昭示着永恒的大刀之魂。
桑恒昌将惯有的“怀亲诗”笔法在此凝练成直面生死悖论的锋利手术刀。开篇“要说没见过你/那不是事实/要说见过你/也不是事实”,诗句中盘旋着如深渊般的辩证张力。生者已逝的两难情境通过最朴素的语词,刺入人类面对死亡时那种语言尽头的无力感。随后一幕“站在病房门口/脚踏阴阳两地”如戏剧性定格般描摹出生命临界点。诗中“伸手抱住你/也是最远最远的距离”一语道破:物理空间的咫尺与精神彼岸的永隔在诗人的哲思熔炉中熔炼为一种存在主义式的悲怆图示。
诗人对郭澄清遗体的描述更见化凡为奇的力量——“那是宏伟的建筑/绝不是废墟”。这一修辞的爆破性正在于用“建筑/废墟”这对矛盾体冲破常理悲情,直指创作生命本身的永恒价值。以刚硬骨架取代残破瓦砾的意象重构,既隐喻郭澄清所代表的不朽文学精神的钢筋铁骨,更彰显了诗人在巨大哀恸面前特有的艺术定力。
诗中刀与人的互喻体系如光芒在暗夜中交织奔涌——“你就是《大刀记》中的那柄刀啊/刀体厚重,刀锋锐利”。郭澄清与他创作的经典兵器在此完成了神形合一:作为物质生命,他有着大刀之厚重;作为精神存在,他又具备刀锋之锐利。接着“一页闪光的帆/一面钢铁的旗”的意象升腾,使小说符号化为文化旗帜飘扬的图腾。郭澄清个体生命虽逝,但《大刀记》赋予的灵魂厚度犹在——那些曾震响在文字间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已沉淀为时代精神的坐标,永恒高扬。
尤为动人者,是诗中“汉字活着/你就不会停止呼吸”所揭示的终极意义。当郭澄清的血肉消融于土地,他笔下的文字依然在汉语的长河中奔涌流动。每个字符都是生命气息的存续,每个笔触皆为灵魂跳动的回音。桑恒昌以简白如刃的结句挑开了文学不灭的真谛——在汉字书写的人类集体记忆里,伟大作家终获得永生形态。
通观全诗,桑恒昌以“生死临界——躯体隐喻——刀魂召唤——汉字永生”的四重结构,层层递进解构着肉体的消亡与精神的永存。其语言如郭澄清笔下的大刀般削去浮华修饰,单刀直入切入生死本质。较之传统悼诗多徘徊于哀思的表层抒情,桑恒昌用骨骼般裸露的词句搭起思想的圣殿:不是生命需要死亡凸显价值,而是真正伟大的创作者早已在文字中完成生命的蜕变与超越。
值此《大刀记》问世半个世纪之际,我们赏读桑恒昌这首不朽诗章,我们看到的不单是德州两位文学重镇的灵魂碰撞,更是山东文脉在时代长河中的接力传承。郭澄清虽已远去,但那柄“刀体厚重,刀锋锐利”的大刀仍会在读者的精神疆域中呼啸生风。桑恒昌的悼诗不是终点碑铭,而如那道“闪光的帆”——引领文学的血脉不断穿越生命的暗流驶向未来。
正如诗人所预言:当一代代中国人翻开浸染硝烟血痕的《大刀记》书页,在汉字永不停歇的“呼吸”中,郭澄清依然能与我们脉搏同频——其文学魂魄已化为汉字构成的星群,永恒照亮民族精神的天宇。
桑恒昌的这首诗诗,无疑是一曲以生命为琴骨、以文字为琴弦的绝唱,也是他的怀亲诗的又一篇精品之作。它让我们在“脚踏阴阳两地”的生死临界点,在“刀魂”凛冽的锋芒与汉字不息的呼吸中,窥见个体生命在文学星空中不灭的光芒。真正的死亡是遗忘的深渊;而郭澄清在汉字的永生中,其精神之刀必将永远在文学史中闪耀着厚重与锐利的光芒。
缅怀著名作家郭澄清
桑恒昌

要说没有见过你
那不是事实
要说曾经见过你
也不是事实
那天
去医院探视
站在病房门口
脚踏阴阳两地
纵然伸手抱住你
也是最远最远的距离
第一次见你
竟是你的遗容
和全是骨骼的躯体
那是宏伟的建筑
绝不是废墟
你的儿子咬碎眼泪
为你作最后的装饰
你是我们心中的山
你是文学难言的疼
你走了,在永远不该走的時候
你走了,给历史留下一个伤口
你就是《大刀记》中的那柄刀啊
刀体厚重,刀锋锐利
一页闪光的帆啊
一面钢铁的旗
你常常回来
在亲人不舍的话语中
你从未离去
在時间不甘的记忆里
只要汉字活着
你就不会停止呼吸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